大寧鹽場遺址

大寧鹽場遺址

大寧鹽場遺址,位於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衡家澗社區和鹽泉社區,是一處擁有兩千多年製鹽歷史的工業遺址,文物本體分布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以上。

大寧鹽場遺址由龍君廟遺址、一車間製鹽遺址、二車間製鹽遺址、三車間製鹽遺址、秦家老屋、鹽大使署遺址、供銷社舊址、鹽工俱樂部、吳王廟遺址、橋頭溪碼頭、大寧河古鹽道(寧廠段)等80餘處文物構成。大寧鹽場遺址是中國開發較早的以自然鹽泉為基礎的鹽業遺址,是川渝鹽業開發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遺址鹽灶群規模大、數量多,鹽泉、輸鹵管道、蓄鹵池等遺存保存齊全,完整地展示了古代製鹽生產流程,具有較好的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7日,大寧鹽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寧鹽場遺址
  • 地理位置: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衡家澗社區和鹽泉社區
  • 所處時代:宋至民國
  • 占地面積:約 5 k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127-1-12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寧廠鹽業遺址,是重慶地區保護較為完好的大型鹽業遺址。重慶市巫溪縣舊為“大寧縣”,是著名的井鹽產地,其鹽滷出自縣城北部10千米寧廠寶源山白鹿鹽泉,製鹽史非常悠久,是唐代全國的十大鹽監之一,更因鹽泉而在宋代得以置大寧監,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所產食鹽行銷全國多地。
大寧鹽場遺址
大寧鹽場遺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四川省巫溪縣公私合營製鹽廠,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進行技術改革。1992年,鹽廠停產關閉。
2014~2015年,拆除了龍君廟遺址上改建為鹽工宿舍的二層小樓,對原龍君廟戲樓後院龍池上的建築進行修繕。
2018年4月11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寧廠鹽業遺址考古工作隊。同年4月18日,對寧廠鹽業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總計發現文物點80餘處,時代涵蓋兩漢、明、清、民國及近現代,可分為鹽泉遺址、製鹽遺址、宗廟遺址、衙署遺址、鹽運道路、碼頭、民宅、輸鹵遺址及商業遺址等。

遺址特點

綜述
大寧鹽場遺址地處後溪河狹長的南北兩岸坡地上,起於後溪河與大寧河交匯處的接官亭,沿後溪河朔流而上至黃泥溪止,基本呈東西向帶狀分布,東西總長約4000米,南北寬約100~150米,分布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是一處擁有兩千多年製鹽歷史的工業遺址,由龍君廟遺址、一車間製鹽遺址、二車間製鹽遺址、三車間製鹽遺址、秦家老屋、鹽大使署遺址、供銷社舊址、鹽工俱樂部、吳王廟遺址、橋頭溪碼頭、大寧河古鹽道(寧廠段)等80餘處文物構成,文物本體分布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以上。
大寧鹽場遺址
供銷社片區
古鎮街巷
古鎮地處峽谷地帶,地形條件決定了帶狀分布的空間形態,也決定了街巷的分布、尺度與一般的城鎮存在差異。古鎮街道隨後溪河河道彎曲、地形高低而蜿挺曲折,路面多以片石、石板鋪就。長3.5千米的街道,多數貼著河沿而過,房屋沿街分布,故古稱“七里半邊街”,只在古鎮中心區衡家澗一帶和一道橋南側一小段是“兩邊街”。古鎮的街道尺度宜人,多數路段寬2~3米,局部不足2米,總在開闊與逼仄、封閉與半封閉之間交替變換。
古鎮街巷的布局比較靈活多樣,以沿河的街道為主要街道,但它並非一條獨道,而是不時有一些小巷、支路伸出與之相連,使整個街巷格局呈魚骨形,例如在張家潤、衡家澗等沖溝處的建築群落中,有沿沖溝向山體延伸的小巷,有的較平坦,有的則是一條隨地形拾級而上;又如橋頭溪碼頭、生產街、中心街等處,有石級伸向河中。
古鎮後溪河南岸的街巷肌理保存完好,北岸由於過境公路的修建以及多處建築拆除、重修,原有的肌理幾乎看不出。
大寧鹽場遺址
沿河街道
龍君廟遺址
龍君廟遺址位於後溪河北岸、寧廠古鎮西側的鹽泉社區。乾隆、光緒兩版的《大寧縣誌》均有記載,前者記:正面石崖鐫曰“白鹿鹹泉,嘉靖乙卯年”,右邊石上鐫曰“寶源天產,崇禎甲辰關中張惟任題”,太殿聯乃三韓雷淑龍題。後者記:創自漢代,相傳獵者見白鹿而逐之,遂得鹽泉,始廟祀焉。前明末年建牌坊,增舊制,創閣於前,為寧廠遊覽之勝。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樂樓。清同治八年(1869年),被水沖毀。《巫溪縣誌》記載,龍君廟清同治八年(1869年),被水沖毀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再次進行重修,“並列正殿五間,中為龍君殿,左一為觀音殿,塑有普陀二十四諸天和泥塑《西遊記》戲文浮雕,下塑十八羅漢,左二為火神殿,右一為文昌殿,右二為山神殿。中殿門外上方為青花碎瓷組合的龍君廟三個大字。殿兩端各一樓房;左為酒樓,上書觀今,右為戲樓,書有鑑古。戲樓後院,鹽泉洞口,泥塑逐鹿得泉形狀……側為龍池分水孔。龍池石崖上,有嘉靖乙卯年鐫刻白鹿鹽泉大字。1958年“大煉鋼鐵”,龍君廟被拆毀,其磚塊用於修建高爐,木材用於煉鋼鐵,廟址改建為鹽工宿舍。2014~2015年,拆除了龍君廟遺址上改建為鹽工宿舍的二層小樓,對原龍君廟戲樓後院龍池上的建築進行修繕。
大寧鹽場遺址
清光緒修建後的龍君廟
鹽池及分鹵板
鹽池及分鹵板位於龍君廟遺址旁,鹽泉從山洞口流出,至下方鹽池中。洞口下方的鹽池內有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的龍頭,長1.2米、寬0.85米。鹽池口為條石砌成的不規則梯形,底邊最寬處10.5米、高6.6米。
鹽池前是一塊20世紀20年代漢口鑄造的鋼質分鹵板,長10.1米、高0.29米、厚0.015~0.032米。上有69眼分鹵孔,孔眼上部為圓形,下部為長方形,圓孔直徑0.033米,長方形孔高0.14米、寬0.01米、旁邊有20個刻度,用於辨別滷水濃度高低。鹽池上的建築為穿斗式建築,基礎用條石砌成,外牆為土石砌築,採用小青瓦、竹編夾壁牆,屋頂為前後勾連搭的小青瓦頂。建築充分利用地形,高低錯落組合,最大可能爭取空間。建築面闊三間10.3米,左側進深9.4米米,右側進深4米,建築面積70平方米。維修前木構架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屋面塌陷,多條柱子劈裂、錯位,柱腳下陷,梁枋拔榫,榫頭折斷,卯口劈裂;分鹵板嚴重鏽蝕,表層附著生物,底部部分位置有裂隙發育;龍頭已斷落,表面富集鈣質硬結物,石材多處有裂痕。2014~2015年,對鹽池建築進行了修繕保護,對鹽池分鹵板進行清理、保護。
大寧鹽場遺址
鹽池
鹽廠三車間遺址
鹽廠三車間遺址位於後溪河北岸、寧廠古鎮王家灘,占地面積曰7000平方米。遺址範圍內有三座廠房,整體格局保存較好,但廠房屋頂大部分已垮塌,成為危房,甚至有的只剩下磚砌的柱子和柱間搖搖欲墜的木構件。鹽灶、鹽鍋保存較好,其他製鹽設備如儲鹵池僅部分完好,遺址區大面積被荒草掩埋。
大寧鹽場遺址
三車間遺址
方家老屋、向家大院、秦家老屋
方家老屋、向家大院和秦家老屋是寧廠古鎮保存較好的、典型的傳統製鹽與售鹽結合的場所。其中秦家老屋位於後溪河北岸、古鎮西側四道橋附近,方家老院和向家大院均位於後溪河南岸張家澗附近。
秦家老屋建於20世紀20年代,主人名秦遠勛,該建築是生產作坊與售鹽店鋪結合的典型。平面由前院、主體建築和後院三部分組成,前院因修築縣道,部分變成了路基,人口處結合生產布置了兩口冷水井。主體建築為一樓一底穿斗式木構建築,三開間,通面闊11.7米,進深兩間,通進深14.6米,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後院緊靠崖壁,因地形所限,面積較小,為煮鹽需要,設有一滷水池,深丈許。
方家老屋為一樓一底穿斗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建築依山就勢,房屋後半部分台階上二樓,上下兩層台地形成兩個院落。建築整體保存較好,房屋西側外牆及部分窗戶有損壞。
向家大院建於民國時期,是當時巫溪大鹽商向佑文的鹽號兼製鹽作坊。現存前面的商鋪建築和後面的製鹽生產作坊,商鋪建築占地面積267.1平方米,建築面積534.3平方米,為一樓一底木構建築,五開間,面闊17.07米,進深15.65米。一樓為成品鹽銷售商鋪及臨時倉庫,二樓為製鹽工人住所,前後都設挑廊。製鹽生產作坊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崖壁上有輸滷的管槽、儲鹵和過濾的池子及部分爐膛。商鋪建築空置損壞較嚴重,約一半屋頂垮塌,多處木結構糟朽、開裂,生產作坊區域僅存殘跡。
吳王廟
地方志中關於吳王廟的記載,從乾隆和光緒兩版《大寧縣誌》來看,僅光緒版載入,但未涉及始建年代等信息,而道光《夔州府志》中亦未載入,故推知吳王廟的始建年代應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與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之間。
根據遺蹟,結合古鎮居民訪談得知,吳王廟在清末曾作為劉氏公祠,有戲台、正殿,為中軸對稱的磚木結構建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黃州會館出資擴建為國小,即可見的折中主義磚木結構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作為區公所的一處辦公地點,“文革”中遭到破壞,最後作為寧廠第一國小直至20世紀80年代。現存外圍牆、山門和後期擴建校舍的個別門洞、牆體,戲台柱礎和戲台與正殿之間的甬道及石階。
大寧鹽場遺址
吳王廟
橋頭溪碼頭
橋頭溪碼頭位於寧廠古鎮衡家澗社區中心街、後溪河南岸,為人工開鑿和條石砌成的水運碼頭,是寧廠重要的鹽運碼頭。碼頭上有貨物轉載的空地,右上方有出鹽倉庫,可停運鹽柳葉船一艘。碼頭上原有人工搭建的枯水季節人行木橋,現僅存橋墩和圓形石孔。20世紀90年代初,鹽廠停產後,碼頭廢棄,現為當地居民下河取水、洗衣的地方。
大寧鹽場遺址
橋頭溪碼頭
鹽廠厂部、一車間遺址、二車間遺址
鹽廠厂部、一車聞遺址和二車間遺址分別位於寧廠古鎮張家澗、衡家澗、四道橋,已經跨塌嚴重,或成為廢墟,或改為居民住所,地面僅存少量磚柱、鹽灶。
大寧鹽場遺址
一車間遺址
工會俱樂部
工會俱樂部位於生產街東段,是鹽工們工作之餘休息放鬆的場所,由兩側的三層住宅樓和中間的禮堂三部分組成。中間的禮堂僅存外牆和內部的磚柱,所有門窗均毀。
大寧鹽場遺址
工會俱樂部
鹽大使署遺址
鹽大使署遺址位於後溪河與大寧河交匯處的後溪河右岸一處台地上。道光《夔州府志》和光緒《大寧縣誌》對鹽大使署均有載錄。清雍正七年(1729年),鹽大使黃剛中動議在龍君廟右側的大金溝修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鹽大使馬永祿移建至今址,清乾隆五十一年(1785年),毀於大火,之後鹽大使徐士林重修,建大堂三間、差房四間、頭門一間、批驗所三間、二堂三間、住房三間、書房三間、耳房四間、廚房二間。建築已毀,僅存部分牆體,院內可見大型石柱礎及其他石質建築構件,從柱礎及其他構件的尺寸可見當初鹽大使署的體量和規模是比較恢宏的。
大寧河鹽運古道遺址
大寧河鹽運古道遺址以寧廠鎮為中心,分為南段和北段,南段沿後溪河和大寧河右岸南下,經巫溪縣城所在地城廂鎮,至巫山羅門狹口,北段經寧廠、譚家墩、兩河口、白鹿、徐家坪至大寧河支流銅罐溝,達大巴山樑雞心嶺,到陝西境內。沿途以石泛道、壘石道和棧道相結合,前者多利用陡壁自然內凹地形,以山區常見的石貶道和壘石道結構為主,特別險峻處直接在崖壁上開鑿為石槽道,在河岸坡度較緩和寬谷地帶則多以土石混築道路為主;後者多在特別險峻的絕壁上開鑿棧道,屬古代典型的平梁式棧道,棧道下方無支撐,結構簡單。受地形地貌影響,桟道和石道多呈間隔分布。全程可見棧道架木石孔幾千個,距離水面1~3米;砭道上下坡為條石砌成的石階,平地部分鋪條石或碎石,有的路段沿河岸一邊修築有護欄。多數路段由於長期無人行走,長滿雜草,甚至垮塌。
大寧鹽場遺址
大寧河鹽運古道遺址
其他景觀
除整體的空間形態、街巷肌理和鹽業遺存外,還有一些有特色的景觀,如頗具時代色彩的供銷社,地方特色濃厚的生產街過街樓,還有桃花寨、女王寨,共同構成了大寧鹽場遺址多元化的人文景觀。

文物遺存

石龍頭
鹽池位於龍君廟遺址旁,鹽泉從山洞口流出,至下方鹽池中。洞口下方的鹽池內有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的龍頭,長1.2米、寬0.85米。龍頭已斷落,表面富集鈣質硬結物,石材多處有裂痕。
分鹵板
鹽池前是一塊20世紀20年代漢口鑄造的鋼質分鹵板,長10.1米、高0.29米、厚0.015~0.032米。上有69眼分鹵孔,孔眼上部為圓形,下部為長方形,圓孔直徑0.033米,長方形孔高0.14米、寬0.01米、旁邊有20個刻度,用於辨別滷水濃度高低。
其它遺物
大寧鹽場遺址遺存還有磚柱、大型石柱礎、石質建築構件、鹽灶等。

研究價值

大寧鹽場遺址是中國開發較早的以自然鹽泉為基礎的鹽業遺址,是川渝鹽業開發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該遺址鹽灶群規模大、數量多,鹽泉、輸鹵管道、蓄鹵池等遺存保存齊全,完整地展示了古代製鹽生產流程;該遺址規模宏大,功能分區清晰,歷史風貌保存完整,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和,具有較好的保護利用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大寧鹽場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寧鹽場遺址
大寧鹽場遺址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大寧鹽場遺址位於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衡家澗社區和鹽泉社區。
寧廠鎮鹽泉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

交通信息

自駕:自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大寧鹽場遺址,距離約5.9千米,用時約12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