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書齋:萍蹤寄語》內容包括:船上的民族意識、海上拾零、月下中流、海程結束、威尼斯、佛羅倫斯、世界公園的瑞士、巴黎的特徵、瑕瑜互見的法國、法國的農村、在法的青田人、由巴黎到倫敦、華美窗帷的後面、曼徹斯特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家書齋:萍蹤寄語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50頁
- 開本:16
- 定價:18.00
- 作者:鄒韜奮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3172429
- 品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大家書齋:萍蹤寄語》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憂時從不後人,辦文化機關,組救國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權,準備反攻,驅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後死神傷。
——周恩來、鄧穎超挽鄒韜奮
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著,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著的,永遠活著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
——郭沫若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周恩來、鄧穎超挽鄒韜奮
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著,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著的,永遠活著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
——郭沫若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名人推薦
憂時從不後人,辦文化機關,組救國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權,準備反攻,驅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後死神傷。
——周恩來、鄧穎超挽鄒韜奮
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著,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著的,永遠活著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
——郭沫若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周恩來、鄧穎超挽鄒韜奮
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著,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著的,永遠活著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
——郭沫若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圖書目錄
船上的民族意識
海上拾零
月下中流
海程結束
威尼斯
佛羅倫斯
世界公園的瑞士
巴黎的特徵
瑕瑜互見的法國
法國的農村
在法的青田人
由巴黎到倫敦
華美窗帷的後面
曼徹斯特
利物浦
大規模的貧民窟
游比雜談之一
游比雜談之二
運動大檢閱
謁列寧墓
開放給大眾的休養勝地
雅爾達
由柏明漢到塞爾馬
黃石公園和離婚勝地
海上拾零
月下中流
海程結束
威尼斯
佛羅倫斯
世界公園的瑞士
巴黎的特徵
瑕瑜互見的法國
法國的農村
在法的青田人
由巴黎到倫敦
華美窗帷的後面
曼徹斯特
利物浦
大規模的貧民窟
游比雜談之一
游比雜談之二
運動大檢閱
謁列寧墓
開放給大眾的休養勝地
雅爾達
由柏明漢到塞爾馬
黃石公園和離婚勝地
文摘
著作權頁:
今天(八月六日)下午二點鐘,佛爾第號可到義大利的布林的西(Brindisi),算是到了義大利的第一商埠,明天中午可到該國名城威尼斯(Venice),那時記者離船上岸,此次近三萬里的海程便告一結束了。佛爾第號定於八月十二日由意開行,九月五日可到上海,記者的這篇通訊剛巧可由這同一的船寄達上海,這也是最迅速的一法。記者此次乘這隻船出去,《海程結束》的這篇通訊又可乘這隻船回來,可說是無意中的怪有趣的湊巧。
在這將要離船的前一天,我想把在船上的零星觀感隨便地提出來談談。
記者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時,因遇著颶風,吃了幾天大苦頭,好像生了病一樣,對什麼都興味索然。自從八月一日以來,尤其是昨今兩天,氣候溫和,月露風清,船身平穩,我的腦部治安完全恢復,又活動起來了,對船上的各種人,各種事物,冷眼旁觀,也饒有趣味。船每到一埠,便有一批人離船登岸,同時又有一批人上來,好像實驗室里用完了一批材料,時時有新材料加入供你放在顯微鏡下看看,或試驗管里試試。
在船上可供你視察的,有各國各種人同時“陳列”著任你觀看。記者此次所遇著的除幾個同國人外,有義大利人,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奧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印度人,乃至爪哇人,馬來人等(不過日本人一個都沒有,有人說他們非本國的船不坐)。架子最大,神氣最足的要推英國人,他們最沉默,最富有不睬人的態度,無論是一個或是幾個英國人坐在一處,使你一望就知道他們是“大英帝國的大國民”!
今天(八月六日)下午二點鐘,佛爾第號可到義大利的布林的西(Brindisi),算是到了義大利的第一商埠,明天中午可到該國名城威尼斯(Venice),那時記者離船上岸,此次近三萬里的海程便告一結束了。佛爾第號定於八月十二日由意開行,九月五日可到上海,記者的這篇通訊剛巧可由這同一的船寄達上海,這也是最迅速的一法。記者此次乘這隻船出去,《海程結束》的這篇通訊又可乘這隻船回來,可說是無意中的怪有趣的湊巧。
在這將要離船的前一天,我想把在船上的零星觀感隨便地提出來談談。
記者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時,因遇著颶風,吃了幾天大苦頭,好像生了病一樣,對什麼都興味索然。自從八月一日以來,尤其是昨今兩天,氣候溫和,月露風清,船身平穩,我的腦部治安完全恢復,又活動起來了,對船上的各種人,各種事物,冷眼旁觀,也饒有趣味。船每到一埠,便有一批人離船登岸,同時又有一批人上來,好像實驗室里用完了一批材料,時時有新材料加入供你放在顯微鏡下看看,或試驗管里試試。
在船上可供你視察的,有各國各種人同時“陳列”著任你觀看。記者此次所遇著的除幾個同國人外,有義大利人,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奧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印度人,乃至爪哇人,馬來人等(不過日本人一個都沒有,有人說他們非本國的船不坐)。架子最大,神氣最足的要推英國人,他們最沉默,最富有不睬人的態度,無論是一個或是幾個英國人坐在一處,使你一望就知道他們是“大英帝國的大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