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安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北雲霧山南山腰,系海拔一千二百多米一座千年古寺。在蒼松翠柏掩映下,青瓦木檐、雕樑畫棟的四合院古色古香,與周圍的青山秀水十分和諧。
歷史
大安寺建於東漢末年,為漢中王張魯所建,稱圓通觀。唐初,大將尉遲敬德對寺廟進行維修,改為圓通寺。寺內原有泥塑大佛三尊、泥塑天王四尊,均高一丈二尺八寸,鐵鑄羅漢十八尊、閻君十位、倒坐觀音一尊、韋佗一尊,均高六尺。另有鐵香爐四座,萬斤鳴鐘一口,小報鐘二口,雲枝一件,銅觀音一尊(重一百二十斤),印度寸金佛像一尊,其餘佛像為木雕與石雕,寺內大小造像共三百 零八尊,《大乘經書》與《表》計一千餘卷。
明代中葉至清康乾年間,大安寺僧眾逾百人,可為八方僧眾開旗授戒,總領廣北三十六山屬寺,香火旺盛於明末清初。明崇禎十年,張獻忠率領三十萬大軍從漢中南下,首先占領了廣元市朝天曾家山,此時從山東來圓通寺住持的法師鐵腳大仙率領五大弟子與之抗爭,圓通寺周邊各地得以安寧,因此改名大安寺。
在正殿大門右側的台階上,一個在其它寺廟難得一見的奇特大鐵碑,是大安寺的鎮寺之寶,鑄於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鐵碑基座寬大,厚重,正面用線條分成四部分,二三部分是陽鑄銘文,說明大安寺重建於明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大鐵碑差點遭遇滅頂之災。一九五一年冬,由於鋼鐵奇缺,農民耕地沒有鏵鐵,當地的鄉幹部便率領民眾上山搗毀了大安寺里的鐵鑄佛像,得鐵一千多公斤,由於鐵碑厚重,不好下手,所以僥倖得以保存下來。 儘管歷經五百多年風霜,但大鐵碑上的字跡依然十分清晰,碑面也十分完好。
特色
在正殿大門上方靠椽、檁的牆壁上有一幅精美的壁畫,長約四米、寬七十厘米。壁畫是彩色的,黑墨勾描居多,松樹、山石、人物栩栩如生。由於年代久遠,遭瓦槽漏水侵蝕,不少地方斑駁脫色,但凡保留下來的地方顏色十分鮮亮,好像最近才裝飾的一樣,不由得讓人讚嘆古代顏料的精良。
壁畫上,一位面相仁慈的僧人身披金黃色袈裟,一手指向遠方,正在對身旁的弟子說著什麼,弟子仰著頭、右手微微抬起,神情專注。師徒旁邊,一苹金色的小船正在滔滔江水中行駛,船上一名身穿紅色袈裟的僧人左腳踩在船舷邊,右腳使勁朝後蹬,手中緊緊抓住一位落水女子的頭髮往船上拉,江中的女子則顯得有些恐慌,一苹手拽著男子的手,另一苹手則緊緊抓住船舷 ..。
這幅壁畫被稱為「慈航普渡圖」,寓意就是觀音菩薩普渡天下眾生。三十年前這幅壁畫被發現時,正殿門上有兩塊金字匾,左邊一塊為「金剛經」,右邊一塊上書「禪悅清幽」楷書大字,壁畫就在兩塊匾的後面,但一直未引起重視。
在大安寺前,矗立著三棵高大的古柏,同樣的古柏在寺後還有五棵,它們在《新編廣元縣?-林業?》中被稱為「前三皇」「後五帝」。據林業專家鑑定,八棵樹樹齡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它們不僅構成了寺廟的一道風景,還見證了寺廟滄桑的歷史。
一九八四年,大安寺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後升為市級文保單位,目前正在申報省級文保單位。
寺址∶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北雲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