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

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

《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是201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
  • 外文名:Adventures of Ideas
  • 作者: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譯者:洪偉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285 頁
  • ISBN:9787532762170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是對文明概念的研究,試圖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書始終強調一點,即人類為促進和保持文明而進行的觀念歷險的重要性。作者在書中熔形上根據、哲學思辨、文明軌跡、歷史考察於一爐,縝密謹嚴、洞見迭出,令人嘆為觀止。
《大學譯叢:觀念的歷險》編輯推薦:文明與野蠻是相互對立相互衝突的,但文明與野蠻很難截然兩分,即令我們可以對文明和野蠻給出一個明確的界說,劃出一條清楚的界線,我們也不能割斷文明與野蠻的聯繫,把它們看成彼此毫不相關的兩樣東西。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社會學觀念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人的靈魂
第三章 人道主義的理想
第四章 自由的方方面面
第五章 從強制到勸導
第六章 預見
第二部分 宇宙論觀念
第七章 自然的規律
第八章 宇宙論
第九章 科學和哲學
第十章 新的改良
第三部分 哲學觀念
第十一章 客體和主體
第十二章 過去·現在·未來
第十三章 事態的集合
第十四章 現象與實在
第十五章 哲學方法
第四部分 文 明
第十六章 真
第十七章 美
第十八章 真與美
第十九章 歷險
第二十章 和平
譯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譯者:洪偉
艾爾弗霄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現代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過程哲學的創始人。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曾任教於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和哈佛大學。代表作品有《數學原理》(與羅素合著)、《科學與近代世界》、《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

後記

1861年2月15日,懷特海出生在英國一位牧師家庭。他曾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修數學,後留校任教。190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24年在哈佛大學任哲學教授,後來又接受過包括英國科學院院士等多項榮譽。懷特海的一生看似平靜,但他內心生活卻極為豐富而深邃。
懷特海著述等身,除專題論文外,僅專著即達二十二種,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與近代世界》、《過程與實在》以及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這本書——《觀念的歷險》。
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一系列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不斷出現,它們“迅速地破壞了傳統唯物論作為完備基礎的地位”,因此懷特海認為,必須有一個依據近代科學證據的哲學代替唯物論,這就是過程哲學或有機哲學。懷特海所創立的過程哲學,其基本思想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自然有機體論,他認為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它處於創造進化的過程中。同時,每一種自然機體也處於演化中,它一方面要適應一定的環境,“另一方面是創生,機體可以創生自己的環境”。機體創生環境的過程也是自身變化的過程,此過程表現為一物向他物的轉化。
人是怎樣獲得知識的?這是現代哲學家特別關心並認真加以研究的一個問題,過程哲學也不例外。懷特海認為,知識的主體是自我,而自我就是情緒、享受、希望、恐懼、悔恨、對各種抉擇的評價等主觀心理狀態和情緒的統一體。所謂客體,就是由一系列性質和關係,例如硬、軟、顏色、聲音等構成的統一體。認識過程就是主體“包容”客體的過程。他把主體稱之為“包容統一體”,客體稱之為“感官對象”。這樣,感官對象在認識上的感知便是各種感性對象的不同樣態,連同該感官對象一起在包容統一體中被感知的狀態。
在社會歷史觀上,懷特海的基本觀點是:社會是有機體,這個複雜機體的發展是由內在動力推動的自我創造活動,其中每一個原始機體——個人——都對社會發展有積極的作用。要使自然環境和社會機體協調,同時要重視社會的內在價值和社會良心,並用社會機體成員之間的和諧來代替生存競爭,創造一種人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環境。他認為,成功的機體將改變它的環境,能改變環境進行互助的機體就是成功的機體,應當鼓勵人們崇尚智慧,熱愛真理,鼓勵人們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觀念的歷險》雖然講述的是人類的精神歷程,但並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通過觀念的歷史來闡述懷特海自己的理論,他的過程哲學貫穿始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作者本人的歷險。
我們發現懷特海的許多觀點發人深省。在現代哲學家中,懷特海特彆強調“全”的重要,他認為,哲學應該探求最普遍的概括的理論,應該把特殊的概念從只能套用於某些有限事實進而要求它能用於全部事實,以得到總的概括。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形上學產生了厭倦,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虛妄,過分追捧形上學的至高無上是一種偏激,但忽視它也將使我們的視野缺乏整體性。另外,懷特海關於自然界的“全面”觀點與現代宇宙全息統一論不謀而合,足見其深刻性。
另外,懷特海特彆強調主體的自我意識,認為主體可以自我調控、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主體意識是文明的驅動力,這已為西方世界所推崇,並產生了偉大的奇蹟。在今天以創新為主導的社會中,在我們這樣一個具有長期封建傳統的東方國度,也理應正視這個問題。
至於他所主張的社會有機體和諧的思想在今天更受到人們的關注,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使我們明白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戰爭帶來的災難使人類珍愛和平,呼喚永久的和平。從這個意義上講,懷特海哲學也許會成為當代的“啟示錄”之一。
懷特海的哲學在哲學史上並沒有煊赫一時,但它也不是瞬間即逝的泡沫,他的許多洞見是人類永恆的財富。評價一種哲學,並不是簡單地加上“唯物”和“唯心”的標籤,惟有潛心深入才有發言權,本書的出版也是為大家提供多一些的原始材料。最後我在此要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趙月瑟和馬勝等為本書的出版給予的支持。
洪 偉
1999年9月

序言

這本書的題目《觀念的歷險》包含兩層意思,它們都適用於本書的論題。第一層意思是指,在人類緩緩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某些觀念起了推動作用,即在人類歷史中的“觀念歷險”。第二層意思是作者本人的歷險,即試圖形成一種關於觀念的思辨框架,它對歷史中的歷險具有解釋作用。
事實上,這本書是對文明概念的研究,試圖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書始終強調一點,即人類為促進和保持文明而進行的觀念歷險的重要性。
我的三部著作——《科學與近代世界》、《過程與實在》和《觀念的歷險》——試圖表述一種理解事物本質的方法,並指出如何通過對人類經驗變遷的全景式的研究來說明這種方法。這些書你可以分開來讀,但它們可以相互彌補因疏漏或概括而造成的不足。
影響我對這一歷史課題的一般看法的主要著作有: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卡迪納爾-紐曼的《論基督教教義的發展》、保羅·薩爾皮的《特倫托會議史》、亨利·奧斯本·泰勒的《中世紀的思想》、萊斯莉·史蒂芬的《18世紀英國思想》,以及其他各種著名書信集。在文學方面,我大膽建議那些對英國早期思想發展和優秀文學作品感興趣的讀者去關注一下伊莉莎白和詹姆斯時期的神職人員的布道辭。此外,還有亨利·奧斯本·泰勒的《16世紀的思想及其表達方式》,該書講述了那個時代思想的主流及其對立面。至於20世紀,就其已發展的狀況而言,無論在思想衝突方面,還是在政治利益衝突方面,都與前面提到的歐洲歷史有相似之處。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宇宙論方面的內容,在此我不斷引用了牛津大學出版社1928年出版的兩部著作:一部是愛丁堡大學的A.E.泰勒教授的《柏拉圖<蒂邁歐篇>評註》,另一部是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的導師西里爾·貝利的《希臘的原子論者和伊壁鳩魯》。
本書的部分篇章在我榮幸地應邀講學時已被採用。第一、二、三、七、八章的主要內容曾在1929—1930年的四次瑪麗·弗萊克斯納講座上講授,這些講座在布林莫爾學院舉辦,其內容至今尚未出版。第九章“科學與哲學”以前也未發表,我曾在1932年3月於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舉辦的戴維斯哲學講座上講授過。第六章“展望”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所作的一個講座上的內容,曾應W.B.多納姆院長的要求作為他的著作《漫無目的的商業》一書的序言發表,該書於1931年由紐約的麥格勞一希爾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第十六章“客體與主體”是1931年12月我以會長身份在紐哈芬為美國哲學學會東部分會所作的演講,該文刊載於《哲學評論》第四十一卷,於1932年由紐約朗曼、格林和孔帕尼公司出版。
1926年,我在新罕布夏州的達特茅斯學院開了一系列講座,它們雖未發表,但形成了本書主題的最初概要。這些講座討論了成功的文明所必需的兩個層次的觀念,即普遍性程度較低的具體觀念和普遍性程度較高的哲學觀念。前一種觀念用以收穫可直接取得的文明成果;後一種觀念則為引導對新事物的探索所必需,同時保證理想目標之價值的直接實現。
對本書所討論的內容,我的妻子貢獻了許多根本性的見解;另外,許多章節幾易其稿,她在修訂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對此深表感謝。
艾爾弗雷德·諾思一環特海
1932年9月於哈佛大學

名人推薦

當一個人面對落日、直呼“啊!”時,文明(或者文化)便由此萌生。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顧毓琇推薦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