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

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

《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以高校公民素質教育為研究主旨,從客觀地把握當前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現狀出發,沿著“是什麼”、“怎么樣”、“為什麼”、“怎么辦”的基本思路,探究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為高校實施公民素質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對策。《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主要內容有:“公民素質教育”概念論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公民與國家、社會和公民關係素質現狀概覽,影響當前我國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個體特徵、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當前我國高校加強公民素質教育的理性選擇,並附錄了大學生公民素質調查問卷,供讀者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李芳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700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致力於比較客觀地把握當前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現狀,探究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對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對“培養中國公民”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一、歷史淵源
二、研究思路、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公民素質教育
一、內涵本質
二、價值功能

第二章 比較:中外反思與借鑑
一、西方之境:西方的合理資源
二、本土之路:中國的理論實踐
三、共性與個性:教育的雙重規定

第三章 現狀:大學生公民素質概覽
一、公民與國家關係維度
二、公民與社會關係維度
三、公民與公民關係維度
四、小結

第四章 原因:因素分析
一、個體因素
二、家庭背景
三、學校環境
四、社會環境

第五章 發展: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理性選擇
一、教育理念更新
二、基本原則厘定
三、具體策略探源
附錄 大學生公民素質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我們認為,愛國素質是公民與國家、民族關係在公民思想觀念中的反映,是公民在社會實踐中對於公民與國家權利義務關係的整體認知。它包括三個基本的層面:一是對公民與祖國關係的認知。包括對國家存在價值的認知、對國家基本制度的認可、對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關係的理解,以及忠誠、熱愛、報效祖國的情感和言行,等等。二是對祖國與世界關係的認知。這裡是指在國際視野中通過與其他民族、國家進行綜合比較而形成對本民族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價值與地位的認知。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等。三是對愛國情感與愛國理性關係的認知。愛國既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行為。當愛國的激情用非理性的運動方式付諸行動時,歷史證明其結果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大於正向功能。所以,正確處理愛國情感與愛國理性的關係,用理性駕馭情感是良好愛國素質的應有內容。當然,國家、民族觀念的外延是較寬泛的,愛國素質的內容還可以做更豐富的解釋。
我們考察大學生愛國素質的表現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有明確的中國人意識,認同中華民族文化,又要有國際眼光、全球意識。當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整個世界日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各地區、國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消除貧困和飢餓,維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打擊恐怖主義等世界性的問題需要各個國家、各國公民通力合作。但是,還沒有到達高唱“全球社會”、“世界公民”、“國家主權無能論”的時代。全球化背景下,愛祖國包括愛世界、具有國際眼光的新內涵,但同時,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愛祖國更主要的還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和認同。“真正的愛國主義,似乎只能從內在的角度出發,以一種面向世界的集體行動形式呈現出來;對我們來說,當我們自身愛戴的國家群體與其他群體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只能向我們自身的群體表示忠誠。”①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論文的形成和出版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和幫助。值此之際,我首先要衷心感謝那些指導和幫助過我的老師們。張耀燦教授是我的碩士導師和博士導師,六年來導師給了我巨大的幫助。平時寫論文交給導師,導師總是悉心修改。這篇博士論文更是凝聚了導師的心血。大到文章結構的安排、觀點的提煉,小到標點符號的運用,導師都進行了仔細的推敲,提出了具體而富有啟發性的修改意見,還及時提供最新的相關資料和文獻。本書準備出版時,他又不辭辛勞,審閱書稿,撥冗作序。其高遠的人生境界、為人為師的人格風範、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使我心生震撼,終身受益。師母陳泗維老師也很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令我終身難忘。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點的秦在東教授、林劍教授、龍靜雲教授、李良明教授、劉從德教授對我的博士論文多次提出寶貴意見,對我論文的寫作大有裨益。我的論文在申請答辯過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學鄭永廷教授,武漢大學李斌雄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李良民教授、郭聖福教授、劉從德教授等的關心和指教,不僅對論文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而且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使我獲益良多。在此謹向各位前輩和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外,感謝我在華中師範大學學習期間給予我關心、支持、幫助的老師、同學、朋友們;感謝本書寫作過程中引述和參閱的相關文獻的作者們;感謝本書出版過程中給予我極大支持和鼓勵的周光迅教授、郝麗萍教授、譚勁松教授、王茂勝副教授;感謝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對本書出版的資助;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盧小生編審等。沒有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本書不可能這么快面世。在此深表謝意!
最後,我還要感謝我善良而勤勞的父母對我的養育和教誨,感謝我夫君王松對我的支持、謙讓和關愛,感謝弟弟李玉龍對我的支持。

序言

對於公民、公民素質、公民素質教育等問題的探討,應該說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言其古老,是因為關於這些問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城邦如雅典、斯巴達都很重視公民素質和公民素質教育,使公民成年後能夠成為忠於國家的英勇戰士。到近現代時期,為了把青少年培養成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好公民,西方國家積極而普遍地開展了公民素質教育。說它常新,是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公民、公民素質、公民素質教育都有各具特色的內涵,因而必須做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公民社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公民素質、公民素質教育是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產物。民主政治的有序運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固然需要從政治哲學的高度明確界定政府與公民的權利與責任,進行富有政治智慧的制度設計,但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將人們和諧地維繫在一起,以一種民主的方式共同生活,並使民主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卻是生活於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從正式、非正式的教育中所獲得的看似平常卻具有根本意義的素質,離開了公民素質的支撐,完美的制度設計將因缺乏真實的生命力而陷入失敗和畸形發展的局面。
我國封建社會持續時間長,現代化進程啟動晚,民主社會發育不成熟,與民主社會相適應的公民素質的成長也往往遇到封建專制制度遺留下來的臣民意識的負隅頑抗,從而導致我國公民素質教育的時間短、起點低、基礎薄。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初現一縷脆弱的民主之光,資產階級革命派也適時提出了進行國民教育的思想,1916年還以“公民課”代替了“修身科”。但由於封建主義的統治基礎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沒有根除,這一縷陽光很快湮沒在軍閥混戰的陰霾之中。國民黨統治時期實行黨化教育,實質上取消了公民素質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