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月刊

《大夏月刊》1929年5月15日創刊於上海,月刊,是大夏大學學生會編輯的學生刊物。第1卷由唐溥、沈立鈞任總編輯,吳英梯、王桐出版兼發行。第2卷由謝琬、張道仁任總編輯,章兆明、王賡颺出版兼發行。此外各欄目還設定有2名分欄編輯。通訊處為上海大夏大學學生會編輯處。館藏1929年發行的第1-2期,和1930年發行的第2卷第1-2期。該刊的發行是近代大學生為爭取有限的言論自由的勇敢嘗試,體現出近代大學生與國民政府從抗爭到適度妥協的過程,對於研究國民黨的輿論控制、近代大學生的學術思想、愛國思潮及組織活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夏月刊
  • 類別:學生刊物
  • 創刊時間:1929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該刊設定的欄目有言論、研究、文藝、校聞。“言論”欄目刊載學生的時事評論,關注國際政治動態與中國的前途、青年成長發展與國家建設。“研究”欄目刊載學生學術理論研究,以人文社科類居多,同世界局勢、中國社會現狀聯繫緊密,聚焦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與社會教育等問題。“文藝”欄目刊載學生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還刊載外文小說的譯作。“校聞”欄目刊載校園新聞,匯報學生組織活動、校運動會等文體活動、重大學生會議的記錄和各科系同學會的訊息。有些刊期還辟有“特載”欄目,刊載重要的文章論著。
該刊認為言論自由是促進人類進化的必要手段,要得到真理,必須對理論進行充分的探討、激烈的辯論、對某種事實有深刻的批評和鮮明的暴露,才能認識社會的罪惡,指出光明的路徑。肯定正確的理論學說對社會的影響,認為粉飾太平、鉗制思想,不利於社會進步,希望同學們本著堅忍卓絕的精神踴躍投稿。鑒於《大夏周刊》發表的文章,受到國民黨中央的警告,被斥為“文字悖謬,言論反動”,在《大夏月刊》創刊之際,該校學生會要求學生投稿:多討論理論,少批評事實;若要批評事實,最好多批評社會,少批評政治。因而該刊“研究”欄目的篇幅,遠超“言論”欄目,是該刊的主要內容。

文化傳統

《發刊詞》:
未來中國的創造,文化生命的繼續,大同理想的實現,老實說,這都是我們青年應有的使命。可現在我國的青年呈了怎樣的狀態?不消說,受了層層的壓迫,已漸漸地奄奄沒有生氣了!回看我們以往燦爛的革命歷史,站在第一排戰線的,不是我們青年嗎?現在為什麼這樣的懦弱,膽怯,萎縮?雖說有客觀的環境關係,須知環境是人造的,我們要去創造環境,不要受了環境的支配!
我們擔負的使命何等重大!我們從不自愛,難道不愛生長的國家,整個的世界,和幾萬年的文化嗎?我們莫要學那披髮行吟憂傷憔悴頹廢的屈原,須要做個反抗暴力不計生死,有大無畏精神的甘地。我們莫要倒著身子在那裡流不值錢的眼淚,我們要豎起脊骨,舉起鐵腕,和那威脅利誘我們的敵人殊死戰。青年的生路,只有青年自己可以尋出,想依賴別人是靠不住的。我們要牢記著我們無上尊榮的使命,和已往光榮的歷史,連起肩臂,繼續地向前奮鬥!
我們奮鬥應當有適當的工具,這個刊物便是我們的工具厎一種,或許是一種最重要的。我們以前也曾每周發行刊物,可是我們嫌它篇幅太短,內容太少了,恐怕未能滿足我們發表的和讀者的欲望,這次把它改做月刊,就是為這個緣故。我們今後,本著我們革命的精神,歷史的教訓,時代的要求,盡我們的力量拿出我們的貢獻。我們想把全國青年的血輸共奮起來,鼓盪起來;我們想把將要停頓的革命怒潮繼續起來,高漲起來。我們自己也覺得貢獻太小,所望未免太奢了;可是這一些微弱的呼聲,或者能引起一般的同情與努力,齊著聲音地高叫,如“虎嘯獅吼,用鳴谷應”呢?那末,本刊真十二分地榮幸了!
末了,希望讀者多給我們一點積極地批評,和忠實地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