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北京十一學校教師的一周

大夏書系·北京十一學校教師的一周

《教師月刊》創辦於2009年7月,是大夏書系策劃團隊為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校長(園長)、教研員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教師月刊》堅持人文精神、立足專業視角、普及教育學術、推廣名師經驗,致力於建設健康的教師文化。2014年,《教師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頁碼、別致的開本、優質的紙張、精美的裝幀帶給讀者青山綠水一般的閱讀體驗。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北京十一學校教師的一周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10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教師月刊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474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14年,北京十一學校被中宣部、教育部確立為教育改革先進學校。面對教育的痼疾,十一學校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本期《教師月刊》封面報導《十一學校教師的一周》,以教師日記的形式,用最自然的筆觸、最微觀的視角幫助讀者獲得對十一學校最直觀的感受。
師生衝突每天都出現在教育現場。本期《話題》欄目編選了一組相關的文章,透過這些真實的案例、理性的審視與深刻的反思,我們會對師生衝突的本質認識更加清楚,並學會正確看待與應對。

作者簡介

李永梅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國內教師用書領先品牌“大夏書系”總策劃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於福建東山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發表有詩歌、散文、詩歌評論、文化隨筆、教育隨筆等。2000年出版詩集《大海的兩個側面》。曾供職于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教育雜誌社。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長、《教師月刊》主編。

圖書目錄

專欄
動聽的聲音——清末民初的學堂聲音文化史
教育的味道
始於每一個人的觀念
教師個性的張揚應有度
封面
北京十一學校教師的一周
名家
袁運開 要把師範性和學術性統一起來
現場
記事 特別的加分
給自己一個簡單的夢想
陽光露臉了(日記連載)
對話 陳榮藝 家長的成長也是一門課程
吳非說 應當想到可能會發生什麼
朱永新答 你是自己教室的“國王”——答王新祥老師問
話題
如何面對師生衝突
那一年,我們一起恨過的老師
“我們有感情!”
不要碰觸學生的“逆鱗”
師生衝突中的反躬自問
師生衝突的背後
閱讀
“大夏書系讀書節”徵文專輯
晾書
我的“薦書症”
讀書:為了尋找和確認
人文
“3·21世界詩歌日”專輯
里爾克的學生生活
皇村中學和詩人們
視窗
校園 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德信現代學校
答問 _ 曹晶
圖片 廣東省舉辦“小學生詩歌節”
啟事 名思教研
大夏 鄭傑文叢

序言

為什麼“病越來越重”

文 _ 林茶居

一位老師在處理完一起因學生覺得“老師處理問題不公正”而引發的師生衝突後,問當事的學生:如果這位老師是我,你會這樣頂撞嗎?學生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我們有感情”。學生的話讓他深感意外,也深受觸動。當他忍不住跟同事分享自己的心得時,對方卻“很不屑”,說:“現在的孩子都有問題!我們以前站在老師面前,吭都不敢吭一聲!”這話同樣讓他訝異,並讓他想到成人身上的問題——“如果教師有錯,學生也不能‘吭聲’,那該是多么悲哀?我不知該怎么回答他,只是說了一句:‘或許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更嚴重……’”
這個案例出自本期專題“如何面對師生衝突”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浙江省蒼南縣橋墩國小的丁振東老師。面對今天孩子的種種問題,人們常常得出“一代不如一代”的結論;對於發生在孩子當中的極端事件如自殺等,人們又習慣於發出“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之類的感嘆。對此,在這個專題中,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國小陳道龍老師的理解是: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禁區”,你“碰到了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毀滅了他”。
從兩位老師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種非常可貴的文化自覺,亦即職業的反思和自我的覺醒,同時他們都有一種強烈的“同情(同理心、共情)”,即對兒童的感同身受——這應該是教師職業最為關鍵的內涵:缺乏內在的“同情”,所謂愛與善,都可能成為一廂情願的說教和宣揚,甚至構成傷害。
值得進一步展開的是,陳道龍老師談及的這個“心靈的禁區”,類似於台灣大學教授黃武雄先生所說的“人格系統的核心”,即“自我價值感”。黃武雄先生說,作為與生俱來的生命裡面最珍貴的東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只是一棵芽苗,需要與世界不斷有正面的互動,才會慢慢長成”。他還說,如果缺乏自我價值感,人就會失去自我肯定的力量,“他隨時要藉助外來的肯定”,“才看得見自己”,“當他得不到這些,便可能會轉而用負面的言行,甚至破壞劫掠,引起外來對他的重視”。(參見《學校在窗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所以,對於“孩子問題”和“問題孩子”,要避免以流俗的觀點來分析,避免在簡單機械的因果鏈上來看待人性的複雜和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生命輾轉。一個孩子選擇跳樓,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只是緣於“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教師批評”,實質上卻可能是因為自我價值感出了問題,導致其選擇對自己(或他人)的“破壞劫掠”。
寫到這裡,我的眼前浮現出復旦大學投毒案主角林森浩面對死刑判決和媒體採訪時那張“冷靜”的臉。很多人只是注意到他對他人生命的冷酷——對此我們應該首先看到,他對自己的生命,也是淡漠的。而在這樣的冷酷、淡漠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智的長期蒙昧。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諸多生命建設所必須的基本要素沒有得到呵護、喚醒和打開。
聽一些教師朋友說,像這樣的極端案例,在中國小當中的反應是非常強烈的,大家也意識到當前學校教育所隱伏的嚴重問題,諸如人文教育、做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交往教育等內容,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開發為課程加以實施,只是“收效甚微”。
在我看來,問題可能出在內容的選擇和實施的方式上。關於前者,今年2月17號“凱迪社區”轉載的一位學生家長的帖子《劉胡蘭,請離我的孩子遠一些》引起廣泛討論就是明證——帖子中老師說,開展學習劉胡蘭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劉胡蘭“對理想的堅守和自強不息的品質”,而家長說:“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孩子在一個原諒、包容和關愛的散發著人類自然天性的環境中成長……”
至於後者,情況更加複雜。一方面,非學科內容的教學常常變形為思想品德課;另一方面,相關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窄化、異化,如社會交往教育變成社會潛規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變成心靈雞湯餵養,做人教育變成“成功學”灌輸,尤其是自1990年代以往愈來愈受關注的人文(精神)教育,早就陷於技術主義和工具化,不僅失去審美的意趣,也缺乏思辨的功能,很多人文理念被教條化、絕對化,成為新的專制和霸權,漸漸走向自己的反面。
這就是現狀之一,非常弔詭:病因是找到了,病卻越來越重。

名人推薦

上午第一節沒課,我將閆老師發過來的高一語文教育教學診斷數據按教師任教情況進行梳理,然後用飛信分別發給了語文組的六位老師。 ——曹書德

上午,陽光滿滿地灑進教室。坐在辦公桌前,沏上一杯紅茶——我總喜歡往茶里加上幾塊冰糖,喝的時候便有了一些甜甜的滋味,之後打開電腦,登錄辦公區域網路,打開個人信箱,開始處理日常事務。——王曉霞

這樣的家長會,不再是幾個好學生的表揚會,也不再是籠統的總結會,而是每個學生的家長會。我的感受是,我們不僅要看到森林,更要關注一棵棵的樹木。——邢鳳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