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學生

《大夏學生》創刊於1934年4月23日,周刊,屬於校園刊物。總編輯為董正廷、林富平和劉燃章,各科院均有分編輯,由大夏大學同學會暨各科院同學會聯合出版,通訊處位於上海梵王渡大夏大學。因該校暑期到來,於1934年6月30日第1卷第10期後暫行停刊,館藏有1934年的第1卷,總計8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夏學生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4年
  • 出版周期:周刊
辦刊宗旨,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大夏學生》是為著求學問上的深造,將該刊物作為學生研究和切磋最好的地方。

欄目方向

開設有文史列車欄、科學欄、教育欄、法壇欄、教育研究欄、回憶訊息等欄目,並且根據校園時態設有專號,有生活運動、體育運動、經濟叢刊的等專號。具體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新聞,有學生會與各科院的聯席會議與訊息、大夏同學會各地分會的訊息、大夏大學各社團的招新宣傳與活動、各院系內部的重大新聞等方面;第二刊登學術相關的文章,校內外著名學者的演講、學術講座的預報;第三對時政的議論,對民族問題、邊防問題、鄉村教育、中日關係、軍事問題、五四運動的紀念等進行闡發;第四校園生活的狀態的登載,考試問題、畢業問題、運動會的開展情況、與時政相連,配合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在校園內推廣校園運動,上到領導與老師,下到學生齊頭並進。其他還有學生的個人感悟與隨筆,對大夏歷史的回憶等。可以說涉及廣泛,但是除了所對應的專號,大多數問題都是淺嘗輒止,難以深究,整體上仍然以校內的信息傳遞和學生的即興創作為主。
《大夏學生》是該校學生會團體為了更好的服務於學生而創辦的刊物,內容雖然不多,但也稱得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於政治、學術、校園生活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對於研究大夏大學的校史、民國時期的大學校園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該刊可以以新生活運動在大學的興衰歷程為視角,探究國民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密切聯繫。

文化傳統

《發刊詞》(董正廷)
同學們!毫無疑問,我們之所以不遠千里負笈到大夏來,是為著求學問上的深造!但是我們要知道從教室里聽到的學問,究竟是有限的。我們要深造,還得由我們自己去研究,刊物使我們研究和切磋的最好的地方,於是我們就出版了這本小的刊物——大夏學生。
事實是這樣經過的——那是在四月十一號的事了,學生會開執委會的時候,有幾位同學就提出了這個出版周刊的議案,但因為司事重大,不敢貿然決議,結果是造成了四月十三號學生會暨各科院的同學會編輯的聯席會議,出席的各位代表,他們也都感覺到需要一個刊物做同學們的喉舌,而這個刊物的出版也就是在那天聯席會議里做決定的。
本刊經費是由學生會各科院同學會去平均分擔,內容方面則每科院開劃一欄,此外還有論著,文藝,回憶訊息等,徵稿的事務,概歸各科院同學會分頭負責。
至於本刊的名稱,也曾一度商議,但是最後終於決定叫《大夏學生》,為的本刊是建築在我們大夏每個同學身上的決定《大夏學生》的名稱,所以表示出,使我們大夏全體同學的刊物。
現在大夏學生是出版了,一本難支大廈,當然培植這塊新開闢的責任,是需要著我們每個同學負責起來的,同學們!請你們努力惠稿吧,我們要在這個園地耕耘出燦爛的花葩。
最後我希望全體同學於惠稿前的編輯和取材方面多多賜教,使本刊的精神能充分的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