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三區馬蹄崗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三區(即寮步區)大沙大鄉馬蹄崗小鄉,大嶺山人民公社大塘朗生產大隊,大嶺山區大塘朗鄉,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塘朗管理區,大嶺山鎮大塘朗行政村。
行政區劃
大塘朗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塘朗村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大塘朗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820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塘朗村位於大嶺山鎮東北部,距鎮政府約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朗嶺山,海拔約200米。毗鄰馬蹄崗村、雞翅嶺村、寮步鎮牛楊村、上底村。
人口
2015年末,大塘朗村戶籍人口1384人,其中男652人,女732人;80歲以上86人,最年長者10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12人,台灣同胞1人。
經濟
大塘朗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甘蔗、花生、黃豆為主,還有香蕉等果樹。改革開放後,大面積種植柑橘、荔枝、龍眼,村集體辦有糧油加工、磚窯、木工等工副業。後隨工業化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
2015年,大塘朗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和農工商為主。村總收入288萬元,總支出13萬元,總資產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農業生產、商業經營、房屋出租、工資收入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大塘朗村村內有幼稚園1所,文化廣場1所,藍球場1個,公園1座,老人活動中心1所,青少年書屋和電子閱覽室1間(2015年藏書約2000冊)。
基礎設施
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初,通網際網路;2003年,通自來水;200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
大塘朗村有縣道石大路、鄉道河邊大道經過村境。
歷史文化
始建於明代,初名“大松朗”,後為紀念祖居地溫塘,而改名“大塘朗村”。
傳統民居
大塘朗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約40座,其中建於民國時期的青磚、泥磚瓦房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多已破敗,無人居住。
大塘朗村村民一般於春節、清明、重陽等節日到古廟拜祭。
2004年,大塘朗村成立袁氏族譜籌委會,纂修《大塘朗村袁氏族譜》,於2010年完成並印製。
大塘朗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大嶺山話。
大塘朗村世居村民有袁、鄺兩姓,以袁姓為主。袁姓先祖於明代,從江西信豐縣遷至東莞縣溫塘村,又從溫塘村遷至此地。鄺姓先祖於明初,從南雄珠璣巷遷至東莞縣大嶺山太公嶺,明末,再遷至此地。
風景名勝
大塘朗村有袁氏宗祠、月池袁公祠、東平古廟。
袁氏宗祠,建於明代,重修於1968年,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用青磚綠瓦、紅石、木材等建築,分為三進;仍作宗祠使用,同時也是老人活動中心。建基袁公祠,建於明朝中期,2005年11月,重修,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用青磚綠瓦、紅石、優質木材建築,分為兩進:仍作宗祠使用,同時也是老人活動中心。
月池袁公祠,建於明朝中期,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004年,兩次重修,占地面積150平方米;用青磚綠瓦、麻石、水泥、木材建築,分為兩進。後作老人娛樂中心使用。
門樓,約建於民國年間,保存完好。
東平古廟,建於明代,1958年,被拆除,1995年,重修,為一進建築。
地方特產
大塘朗村特色農產品有大嶺山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碌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