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壋鎮

大堰壋鎮

澧縣大堰壋鎮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地勢西高東低。總耕地面積4.03萬畝。境內山區盛產膨潤土等資源。集鎮距縣城22公里,省道S302線穿境而過,縣道壋曾公路橫貫東西,交通極為便捷。全鎮轄5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

2016年,全鎮轄5個居委會,14個建制村。總面積112平方千米(2018年),總人口6.3萬人(201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堰壋鎮
  • 別名:壋市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澧縣
  • 下轄地區:白雲寺居委會等
  • 電話區號:0736
  • 郵政區碼:415504
  • 地理位置:澧陽平原西北部
  • 面積:1.1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6.3萬人(2018年)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火車站澧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湘J
基本情況,概述,交通,概況,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基礎建設,文教衛生,社會事業,發展,戰役工作,

基本情況

概述

大堰壋鎮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300多年,位於澧陽平原腹部、涔水之濱,是澧縣第二大建制鎮。全鎮總面積1.1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1738畝,其中水田38531畝,山林8073畝。轄19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3000人,其中農業人口27287人,2009年工農業總產值6.9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17億元,財政收入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95元,比上年增長12%,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省文化廳授予“漁鼓之鄉”稱號。
地理位置

交通

區位優勢明顯。具有非常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田園如畫,水旱無憂;具有十分便捷的交通條件,南距縣城20公里,北距金羅火車站9公里,S302線省道、X008線縣道及壋曾公路交匯貫穿全境,是澧陽平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概況

澧縣轄鎮。位於縣境中部,涔水南面。面積112平方千米(2018年),人口6.3萬人(2018年)。轄5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堰壋,距縣城26千米。礦藏有白堊土、黏土、石膏。古蹟有宋家台新石器時代遺址。

沿革

1950年建壋市鄉,1954年改鎮,1956年更名大堰壋鎮,同年復建鄉,1958年改置澧陽公社,1961年析置大堰壋公社。1963年改建大堰壋鎮,曾數度易置,1987年重建鎮。1996年,面積53.5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鎮政府駐大堰壋,轄東街、西街、文昌閣、白雲寺4個居委會和熊家灣、戴家河、青雲、乾河、馬樹、竹金、花圃、漢東、宋家台、沈家壩、安合、唐橋、水泗、聯富、兩湖、永富、孫家山、星星、裕星、紅陽、澧臨、涔南等23個行政村。2004年轄東街、白雲寺、文昌閣、西街4個居委會和涔南、五一、紅陽、玉星、孫家、永富、九堰、聯付、水泗、星星、清水、青雲、代家、唐橋、乾河、安合、沈家、馬樹、荷堰、宋家、花甫、漢東22個行政村。
2005年,1、撤銷原紅陽村、白雲寺社區,合併組建白雲寺社區;2、撤銷原孫家村、永富村,合併組建永孫村;3、撤銷原裕星村、星星村,合併組建星星村;4、保留東街、西街、文昌閣等3個社區和漢東、花圃、竹金、宋家台、馬樹、沈家壩、安合、乾河、唐橋、戴家河、青雲、熊家灣、水泗、聯富、兩湖、澧臨、涔南等17個行政村的行政區劃不變。調整後,大堰壋鎮轄4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15年,根據澧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原車溪鄉南陽、柘茨2個建制村,原中武鄉中武橋1個居委會以及亘山、花嶺、蘭田、筒車、玉圃、長嶺崗、關堰、石公、陳管、魚山10個建制村成建制劃歸大堰壋鎮管轄。
調整後的大堰壋鎮轄白雲寺、東街、西街、文昌閣、中武橋5個居委會,永孫、星星、漢東、花圃、竹金、宋家台、馬樹、沈家壩、安合、乾河、唐橋、戴家河、青雲、熊家灣、水泗、聯富、兩湖、澧臨、涔南、南陽、柘茨、亘山、花嶺、蘭田、筒車、玉圃、長嶺崗、關堰、石公、陳管、魚山31個建制村,總面積1.12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55083人(2017年)。

經濟發展

工業發展迅速。現有企業40家,其中固定資產上千萬元的4家,共安置就業4500多人,2009年工業總產值4.8億元,形成了以膨潤土、建材、化工為主要產品的支柱產業,境內豐富的膨潤土資源成功打造了膨潤土加工業航母。
農業特色突出。傳統農業更加鞏固提高,高效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全鎮種植葡萄2000畝,實施“種三產四”優質稻示範工程10000畝,興建以沈家村萬頭豬場為代表的規模養豬場13家,以恆盛棉業為龍頭的公司加農戶的訂單農業穩步形成。

基礎建設

集鎮建設加快。城區現有面積3平方公里,各項基礎設施完善,近年來不斷加大集鎮建設管理力度,投資600多萬元實施亮化、硬化淨化綠化、美化工程,使集鎮經營、衛生、交通秩序規範有序,面貌大為改觀,品位大幅提升。 新農村建設顯著,全鎮硬化通村公路35公里,通組公路20公里。硬化率分別達到95%、70%;硬化防滲溝渠總長60公里。村主幹道栽種風景樹木4000株,修建沼氣池400個,修建“三格式”化糞池200個,為1萬多人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了全覆蓋。

文教衛生

教育盛名遠揚。全鎮9所中國小校,在校師生3000多人,入學率、升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均達100%,體現義務制教育成果的中考成績,連續8年在全縣名列前茅,2009年中考被澧縣一中正取61名,再創歷史新高。
衛生穩步推進。坐落於大堰壋鎮的澧縣第五人民醫院,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齊全的醫療設施,開設10多個專業門診和住院部,設有病床98張,為澧縣和臨澧兩縣5個鄉鎮10多萬民眾提供優質醫療衛生保障服務。

社會事業

根據澧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發出的《澧縣學校及周邊環境治安綜合治理護犢行動方案》精神,大堰壋鎮黨政部門自11月上旬開始,對學校及周邊治安環境進行一次集中整治,打掉了危害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的黑惡勢力,清理收繳了一批管制刀具和危爆物品,規範了校園周邊“三室兩廳一吧”經營秩序,杜絕了“黑校車”和“黑計程車”攬客營運行為,創造了一個安全、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和育人環境。

發展

大堰壋鎮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地勢西高東低。總集雨面積5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03萬畝。境內丘陵區盛產膨潤土等資源。集鎮跟縣城22公里,省道S302線穿境而過,縣道壋曾公路橫貫東西,交通極為便捷,全鎮轄4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過到了3956元。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策圍繞“工業立鎮,民營富民”戰略目標,弘揚創業,創新,創優“三創”精神,著力推進工業化,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著力推進小城鎮建設,著力推進和諧大堰壋鎮建設,全鎮各項工作穩步推進,開創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一是工業經濟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全鎮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新上了一批象星星社會福利鑄造廠、清泥潭水電站、建源石膏粉廠等一批重點企業,原有骨幹企業新恆昌公司,五星紙品廠也不斷做大做強。新上項目年新增工業稅收50萬元,新增工業產值3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600多個。二是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村通”、農村改水改廁、沼氣建設工程效果明顯,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大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完成渠道硬化5.5萬米,整修道路1.1萬米,受益村達19個。受益面積3萬餘畝。建成高效農業示範小區2個。總投資924萬元,新建了占地318畝的聯富葡萄休閒農莊——澧縣城頭山葡萄莊園。該莊園是一家集優質(提子)生產、生態和觀光於一體的現代休閒農莊,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範園。三是搞活集鎮發展機制,小城鎮建設有新突破。自籌資金完成了城區下水道整修、46個沉井清淤、路燈添置與維修、街道綠化及垃圾運輸道路的整修。激活民間資本,投資200萬新建了服裝城,完成了1300平方米七彩園生活超市的擴建。爭取上級資金,完成了“文革橋”改造,集鎮高壓網改、集鎮客運站建設等。完成了西街社區服務平台建設,西街社區文化大院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文化大院”並授牌。四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促進社會事業和諧發展。計畫生育綜治維穩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武裝民政、殘聯、教育衛生文化、工會、青年、婦女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近幾年來,大堰壋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常駐德市文明村鎮”光榮稱號,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目標管理紅旗單位”光榮稱號。大堰壋鎮優越的地理環境,便捷的交通條件,豐富的特產資源,完備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社會環境,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良好基礎。鎮黨委書記劉德平、鎮長劉顯武率全鎮人民,竭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蒞臨指導。

戰役工作

為了打好水利秋冬修戰役,10月初,大堰壋鎮政府召開了專題會議和全鎮動員大會,全面部署了水利秋冬修工作,制定了嚴格的水利秋冬修工作的崗位責任制,將任務量化、細化,逐項分解到村,將幹部的績效考核與秋冬修任務緊密掛鈎,形成責任有人負、任務有人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鎮村兩級積極投入到建設中來。
截至日前,大堰壋鎮已整修堰塘30處,清淤渠道10公里,防滲護砌溝渠5公里,總投入達120萬元,極大改善了水利設施條件,提高了抗災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