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余里窯

大埔余里明代窯遺址,位於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下村山尾。

該窯址上世紀60年代發現,80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做過小規模的發掘。201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期間依照考古發掘規程對該窯址進行課題性的科學研究,同時還十分關注遺址現場的保護,及時建議當地政府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至2014年1月初,發掘工作告一段落。
此次發掘工作發現並揭露了龍窯遺蹟4座,還有作坊房址、土灶、轆轤坑、柱洞、灰坑、灰溝等,並出土大批窯具和瓷器標本。現已揭露的龍窯都有不同程度破壞。其中Y3是一座階梯式分段龍窯,保存相對較好,除窯口部分被嚴重破壞外,左右兩側窯壁及各窯室隔牆、火道、窯門、窯床、窯尾煙道等結構都較為清楚,且窯門外還發現活動面,門外兩側還有柱洞。個別窯床還有成片擺放整齊的匣缽,有的匣缽上還有未取走的瓷器。發現的房址磚牆遺蹟應是當時窯業作坊隔牆。其中房內發現有與制瓷有關的轆轤坑等跡象,房外還發現土灶、灰坑、灰溝等遺蹟。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殘件,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瓶、爐、硯台、蓋罐、燈盞、燭台、印模等十餘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遺物豐富。各類器型素麵為主,但也有一些菊瓣紋等花紋。碗和碟上還多印有“福” “祿” “壽” “安” “德” “寧” “玉” “用”等吉祥文字。
余里窯屬浙江龍泉窯系,時代大致為明代早中期,產品燒成採用南方地區流行的龍窯,用匣缽裝燒,制瓷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余里古窯址群分布範圍較大,除現已發掘的下村山尾外,周邊的山坳及余里上村、五豐村崗崬坑等都有同類窯址發現,數量約有二十多處。余里窯址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燒制的瓷器精緻,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而且燒造延續時間較長,產量較大,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部分產品應該還遠銷海外。余里窯遺址發掘填補了大埔地區明代窯業遺存的空白,而且豐富了廣東地區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廣東的陶瓷歷史、探索大埔縣的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余里窯的生產流程、窯爐技術、燒造工藝、銷售路線等提供了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