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爆炸

大城市爆炸

大城市爆炸是指由於大城市急速發展而造成的人口急劇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現象。大城市爆炸源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經濟大發展過程。由於城市急劇擴張,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市向大型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大城市爆炸也誘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房荒水荒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城市爆炸
  • 外文名:Megacity explosion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現象
  • 源於:源於20世紀60年代
簡介,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措施,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研究現狀,當前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簡介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的高速膨脹,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社會對機動車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由於受到資金、土地和城市空間的制約,城市道路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城市交通需求,供需的不平衡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擠問
題。亞當斯(AnthonyDowns )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亞當斯定律“交通需求總趨向於大於交通供給”,此定律得出:從根本上講,單純從增加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交通供給是無法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的。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北京交通擁堵造成每天社會成本約4000 萬,每年的損失就達 1146 億元。由此可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不是單純的交通問題,而是經濟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作為世界性城市發展中的難題,對城市交通擁堵進行經濟學分析並尋求其解決的途徑一直是各國政府和科學研究領域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措施

多種措施被實施或倡導,以嘗試緩解或解決交通擁堵及由此而衍生的社會負面效應(如環境污染、交通事故、城市噪音等問題)。有些方法非常有效,而有一些的作用則非常有限或者短暫。以下表格是對社會已經實施的或倡導試行的解決措施進行了分析評價。
解決交通擁擠問題措施的作用不外乎兩條:或者增加個人的邊際成本以減少使用道路的需求,或者增加道路設施的供應從而使新的均衡點對應於一個較不擁堵的交通流量。雖然表中所述各種措施所起到的影響程度不同而且大多數僅僅是解決交通擁擠的權宜之計(一般而言,很難從根本上觸及個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的差異的這一經濟學根本問題),但其中一些簡單易行的措施仍被決策者所採用了,以暫時性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收取交通擁堵費從擁堵定價理論出發,是解決交通擁堵的最有效的、最直截的方法。使用收取交通擁堵費來解決道路擁堵問題的成功案例很罕見,只有新加坡和英國倫敦。因為交通擁堵是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要把理論的解決方案付諸實踐並不容易。這主要是由於經濟模型往往是對現實的大大簡化,並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現實。
首先,擁堵定價理論並沒有考慮收費的成本。其次,收費標準也很難確定,不同時間、路段的社會邊際成本都不一樣。因此此舉措很難實現,即使實現也不可能達到理論上的社會最優水平。停車收費停車收費操作相當簡單,實施的成本也很低,是緩解城交通擁堵的有效手段。但停車收費與交通的外生成本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它既沒有考慮行駛的距離,也未考慮環境的損失,至多與停車的地段和停車時間有關。公共運輸津貼對公共運輸如捷運、公共汽車等的運營進行補貼會使得公共運輸更有吸引力,能部分地改變擁堵路段的交通需求,達到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然而當對道路的使用者實施社會邊際成本收費的時機成熟時,此種措施就不那么合適了。
燃油稅油耗和堵車是高度相關的。對燃油徵收重稅就會抬高個人開車上路的邊際成本,從而達到減少道路流量的目的。實踐表明,高燃油稅往往促使人們購買燃油效率更高的車而不是少開車。而且對交通擁堵問題來說應該上稅的不是燃油,而是擁堵狀況下的車輛使用。牌照費收取牌照費會大大減少道路上的車輛,從而減少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噪音等。此舉措增加的是"購車"成本而不是"用車"成本。會給人們在經濟上增加購車難度。築路此舉措,可以在短期內緩解車太多而路太少的現象。擁堵定價理論表明築路的局限性,資金和城市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新增道路會吸引了其他道路的交通量轉移,一段時間後將又恢復到原來的擁堵水平。改進交通信息系統此舉措可以極大地改善城市道路網的使用效率和人們的交通行為,改善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
交通信息系統的作用在於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但卻不能從根源上解決交通擁堵的現象,達到經濟學意義上的最最佳化。鼓勵交通替代物電子網路的發展作為交通替代物,會逐漸改變我們的交通需求。如遠程教學、電話會議等會減少交通需求。電子網路等交通替代物對緩解道路擁堵的影響是長期的,短期內效果並不顯著,而且此舉措不容易人為控制。

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研究現狀

我國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研究起步比較晚,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噪聲研究側重工業噪聲,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消聲、吸聲、隔聲等方面,70年代,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等單位對全國70多個城市環境噪聲進行了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評價指標和噪聲環境標準,但這一時期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研究仍停留在普查階段,噪聲治理研究尚處在試點範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研究步入了快速發展期。

當前我國城市環境噪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當前噪聲監測、預測、規劃、防治等的研究多基於城市區域環境(功能區和城市交通等較為巨觀的地域單元,對居住小區、公園、旅遊景點以及室內等微觀單元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而這些微觀城市單元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第二,城市環境噪聲防治研究方面有關工程技術、巨觀的管理策略和噪聲單一治理等方面的報導比較多,各種材料的吸聲、消聲、隔聲性能和發動機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將噪聲污染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綜合治理體系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報導還比較少。
第三,目前各種城市環境噪聲評價量主要以噪聲壓級的分貝數為評價指標,主要反映的是人耳對噪聲的主觀感受,以及對聽閾的影響,不能準確反映出噪聲對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危害程度。
第四,噪聲研究的手段和工具相對滯後(出了監測的自動化研究外),預測、評價、防治等方面技術手段較為落後,多數城市環境部門採用傳統的研究方法。而且,像地理信息系統、定位系統、遙感等技術在城市噪聲研究中的套用不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