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舷

《大地之舷》是作家俞強寫作的詩集,並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為大地祈禱”、“八月的石榴樹”、“月光依然無辜地美麗”、“記錄給陌生的愛人”等詩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地之舷
  • 創作年代:1996年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俞強
作者簡介,作品評價,

作者簡介

俞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6年5月4日生於浙江慈谿。1982年參加招工考試進入一家國營棉紡織廠,做過輔助工、保全工、工會工作。1996年被調到浙江日報慈谿記者站工作,1998年調到慈谿日報社。1996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詩刊》、《青年文學》、《北京文學》、《十月》、《山花》、《星星》、《創世紀》等海內外文學報刊,迄今已發表六百多首,在《詩刊》等文學刊物舉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上獲獎三十餘次。入選全國多種文學選本。已出版詩集《大地之舷》、《食指和拇指》、《鐘形歲月》、散文詩集《畫馬》、舊體詩集《杭州灣組歌》等。
俞強俞強

作品評價

一位詩人十年作品的選集只有薄薄的一冊,與那些磚頭厚的大部頭作品相比似乎顯得形隻影單、分量不足。可書的厚薄只是紙張的多寡。那些看似樸素、單薄的詩集,卻透著詩人的嚴肅和自尊,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常常是些很有質量的作品。使人想到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魯迅的《野草》,雖然都只有幾十頁的篇幅,卻是不朽的詩章,讀了俞強只有126頁的詩行,更加深了我的這種感慨。詩人讓蒼白的紙頁有了靈魂,讓字元的背後有了深度,讓那些砍倒、磨碎的樹木做成的紙漿——那死去的樹木,重新獲得了生命。
這是一部有較高質量的詩集。雖然不能說字字珠璣,首首都是佳篇,但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具有詩的品格,以不同的向度和相異的詩質保持了整部詩集的總體均衡,其中一些出類拔萃之作,更有著充盈的感性和智慧,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知性的啟迪,該是當代中國新詩百花園中並不艷麗妖冶,卻應當像蘭花一樣具有清麗之美的植株。
俞強的詩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他善於營造開闊與幽深的詩意空間。他的詩,沒有不著邊際的玄虛、高蹈,也非意象密集,一籠小鳥一樣讓騰飛的翅膀互相妨礙,是既有生活實感,又有充盈的詩意的作品。當他眺望,在氤氳的氣氛包圍的村莊,“深黑的瓦脊砌進了陽光和雨雪”;在“大地之舷/滿載五穀、風俗與農諺/在流逝的時間裡沉浮’;他聽到的口琴聲穿透煙雨,微弱而又散發著幽香;他看到鳥雀在晨風與葉子之間集會,可“昨夜的夢魘依稀搖曳/又仿佛無跡可尋”;他仰望星空“這面由虛空構成的巨鏡”,“任何事物與力量都無法把它擊碎”;當他一個人傾聽夜晚的聲音,他覺得自己就由那聲音構成,身體“仿佛站在更遙遠的地方”……這是有著深切體驗的詩行,“出神”的作品,虛實相間,恰到好處地將感覺、想像與知性融於一體,呈現了特有的詩性意義。
就作品的詩性意義而言,“詩性”既非浮泛的抒情,也非流行性的理念和無意味的敘事,甚至不僅僅是審美和對心靈的震撼,其更難達到的境界是“發現”,那是詩人犀利的目光將事物穿透,在人們司空見慣的瑣碎庸常里揭示隱藏的詩意。在俞強的詩中,不時會目睹這種“揭示”。當一面鏡子埋葬了祖母,“藍色的陽光和寧靜”破裂為兩半,“一半屬於眼前的景象/另一半倒映著夢中的玫瑰和眠歌”,俞強的鏡子和繁殖無關,而是向更深處滑走的深淵;當他看到一個人用畢生的功夫打磨一把刀子,而最終繼承這把刀子的是他仇人的兒子,這已不是“寓言”,而是象徵,這種最終的“喪失”已與無數事物的結局有關;詩人還發現,漁夫從海內抓到了魚,探險者從深淵挖走了寶藏,但誰也無法取走、壟斷或者篡改從大海肺腑里發出的聲音;他又發現青草在刈除之後,“它生長的速度,快過時間的刀鋒”;發現一隻手無法將同一隻手觸摸,而一雙手卻被那並不存在的手緊握。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俞強是個敏感的詩人。敏於發現和表達不是盡人皆知的說理、施教的所謂哲理詩,而是從自然及人的生存中表達真實的感知這本源性的東西,充溢著智慧,給人以啟迪。
詩人的作品還有很多可說之處。他的詩樸素、真純,沒有過多的裝飾而顯露本色,細節的生動,意象的經營,內斂又有節制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深入理解,對一首詩總體的詩性把握等等,在其詩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呈現。尤可說及的,俞強是一位獨立寫作的詩人,他不屬於任何派別,默默地走著自己的詩歌之路,各種不同的寫作方式似乎都和他有關,又似乎和他都無關,他沒有禁忌,使其詩具有開放性,他又不隨波逐流,在別人的陰影中生存,我想,這恰恰是詩人接近成熟,具有開創性的品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