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址

大園址村位於梵淨山自然保護區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紫薇鎮(原永義鄉),距離印江縣城43公里,距離梵淨山第一皇庵護國寺5公里,西上梵淨山拜萬米臥佛、攀金頂必經之地,也是拜游梵淨山的第一村寨。

大園址村,共3個村民組(大園址村民組,蘇家坡村民組,護國寺村民組),115戶427人,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積514.5畝,其中田476.3畝,土38.2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通信網覆蓋全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現有黨員人數20人,大學本科及以上3人(梁權、梁素青、梁琴),是一個農業村,主要經濟以旅遊、茶葉、藥材等為主。

該村由土家族、苗族構成,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至今,沿襲了過年、哭嫁、哭喪等民俗傳統文化,保存著大鼓、鑼、嗩吶、長號等樂器和花燈、板凳舞等戲劇、舞蹈,是一個民族文化積澱濃厚、民風淳樸、勤勞熱情的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園址
  • 外文名稱:Da Yuanzhi
  • 別名:大園子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銅仁市
  • 電話區號:0856
  • 郵政區碼:555207
  • 人口:427人
  • 方言:印江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皇庵護國禪寺
  • 機場:銅仁鳳凰機場
  • 火車站:銅仁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D
  • 主要民族:土家族苗族
概況,梵淨山第一古剎 皇庵護國禪寺,梵淨山,乘車線路,

百科名片

大園址村位於梵淨山自然保護區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紫薇鎮,距離印江縣城43公里,距離梵淨山第一皇庵護國寺5公里,西上梵淨山拜萬米臥佛、攀金頂必經之地,也是拜游梵淨山的第一村寨。

概況

大園址村,共3個村民組(大園址村民組,蘇家坡村民組,護國寺村民組),115戶427人,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積514.5畝,其中田476.3畝,土38.2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通信網覆蓋全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現有黨員人數20人,大學本科及以上3人(梁權、梁素青、梁琴),是一個農業村,主要經濟以旅遊、茶葉、藥材等為主。
該村由土家族、苗族構成,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至今,沿襲了過年、哭嫁、哭喪等民俗傳統文化,保存著大鼓、鑼、嗩吶、長號等樂器和花燈、板凳舞等戲劇、舞蹈,是一個民族文化積澱濃厚、民風淳樸、勤勞熱情的村寨。

梵淨山第一古剎 皇庵護國禪寺

護國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距金頂約11公里,原名天池院,始建於宋代建炎年間,清初更名為護國寺。該寺背靠獅子崖,面對肖家河,寺廟占地40餘畝,應屬梵淨山最為壯觀之古寺。護國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尤以書題頤和園匾額榮獲慈禧嘉賞的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
大園址
梵淨山護國禪寺是明代萬曆年間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淨山最大的寺廟。它位於梵淨山西麓的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址村,距印江縣城48公里,距梵淨山金頂15公里。棉絮嶺自梵淨山金頂逶迤而來,在護國寺後山稍有停頓,形成一片開闊地帶。護國禪寺背靠青山,面向萬嶺、極目遠眺,數百里山巒起伏,波濤般盪疊綿延,讓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百里煙波奔來眼底,千年社事注結心頭......
護國禪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2002年底2003年初,在護國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萬曆三年(1575)的寺廟文物,如藥師佛的宮毗羅等12藥叉神將、古碑、蓮座等,多數為綠砂石,神將造型生動,工藝獨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貴,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萬曆三年”字樣。同年代的梵淨山金頂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蹟名山”,印江知縣雷學皋招募善人“起豎庵殿”等記載,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證實了430年以前修復梵淨山時的盛況,可見梵淨山護國寺在當時就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護國禪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2002年底2003年初,在護國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萬曆三年(1575)的寺廟文物,如藥師佛的宮毗羅等12藥叉神將、古碑、蓮座等,多數為綠砂石,神將造型生動,工藝獨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貴,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萬曆三年”字樣。同年代的梵淨山金頂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蹟名山”,印江知縣雷學皋招募善人“起豎庵殿”等記載,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證實了430年以前修復梵淨山時的盛況,可見梵淨山護國寺在當時就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護國禪寺原有建築占地達48畝之多,有殿堂三進:前為玉皇殿五間,兩側配殿各兩間;中進為正殿七間,側各三間禪房,中為天井,兩側各有廂房五間,對廳五間,是朝山時香客宿息處;後進為觀音殿,兩側耳房分別為廚房和庫房。整個寺廟群均為木結構,建築精美,畫棟雕梁,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族建築風格。寺內佛像偉岸莊嚴,雕塑精細,造型逼真,流金溢彩。這為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可證的堅實材料。
護國寺歷代都有高僧住錫。僅萬曆後至清末有名有姓的僧侶數以百計。其中高僧大德有妙玄、徹空圓通、德悉明慧、寶山真貴、明然如泰、見空性曉、海闊慧惺、普觀、普汪、寂受、照琛、照齊、性印、信才、隆參、懋生等。特別是妙玄、明然、海闊、隆參、信才等高僧對梵淨山佛教文化的振興,廟宇的修建,道路的修築,功德無量。他們的德行修業、舉止風範為後人所敬仰。
護國禪寺由於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迭經戰亂匪患,幾度毀建。有資料可稽的就有五、六次。清光緒七年,清政府移松桃協練軍都司衙門於該寺旁,稱“護國營署”,總攬八汛軍務,保護廟宇和朝山香客。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黔東獨立師師部亦設於此。“文革”期間,僅有的殘廟也基本盪盡,唯存遺址。1998年夏,時年已近九旬的遼寧僧人釋佛友率弟子慕名來此,有感於名山勝跡變為殘垣斷壁,故發宏願,挑起修復護國禪寺之重擔,得到地方政府、諸山長老、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於當年9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歷經六載艱辛,如今已建成整個建築群占地1.4萬餘平方米。有山門、左右耳房各4間,左為法物流通處,右為素餐館、天王殿、放生池、兩房平台。占地1271平方米的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各36開間,依山就勢,呈梯形結構,氣勢恢弘,金碧輝煌,成為一大勝景。堪稱“大山、大寺、大和尚"。護國禪寺現已成為黔東北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

梵淨山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主峰,位於印江自治縣與江口縣、松桃苗族自治縣交界處,總面積567平方公里,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1986年列入國家自然保護區,是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單位,素有“峨眉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威”的秀麗風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作為佛教名山,歷史悠久,為“天下眾名岳之宗”,最早開發於唐宋、興旺於明清,修建梵剎廟宇,開鑿朝山便道,歷史上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是我國唯一的彌勒道場,成為馳名全國的五大佛教朝聖名山之一。主峰金頂,身邊雲濤洶湧,耳邊狂風呼嘯,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淨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00餘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雲環繞,直指蒼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雲天之上。還有那獨立撐雲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岩)等,形神兼備 ,令人嘆絕!至於梵淨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峰迴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雲、霧、風,波譎雲詭,也給梵淨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大園址村由於獨特的自然資源,濃厚的民族民俗風情,造就了大園址村的古樸具有活力的旅遊自然村.

乘車線路

一、客車:
從貴陽到印江或者銅仁到印江,印江乘坐印江到梵淨山的客車,到大園址下車即可。
二、自駕游:
1、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方向來的遊客可開車到銅仁然後順著303省道到江口上環梵淨山公路直接到大園址。
2、 四川、重慶方向旅客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條走重慶秀山——秀山雲噯——印江木黃——大園址(梵淨山),另一條路線是重慶——遵義——思南——印江——大園址(梵淨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