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圍村,位於樟木頭鎮西部,距鎮政府1.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煤屎嶺山,海拔180米。與新圍村、背圍村、羅屋村相鄰。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因最早由連姓遷入立村,故名“連屋圍”。後該村逐漸發展為人口較多,面積較大的村落,故名大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西部
清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末,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樟木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樟羅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樟羅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樟羅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樟羅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世居村民有連、鄒兩姓,以連姓為主。連姓先祖於明建文四年(1402年)從福建遷至廣東揭陽林田畝龍宮墩,清雍正五年遷至當地。鄒姓遷入時間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563人,其中男性274人,女性289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3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蔬菜,以及荔枝、龍眼、黃皮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有錫、花崗岩石等資源。特色農產品有桂味荔枝、妃子笑荔枝、石硤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米粄、艾粄、粽子。
省道莞樟公路、縣道莞惠公路、鄉道永寧路經過村境。1980年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3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籃球場1個,文化廣場1個,村民活動中心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290座,始建年代不詳,總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用石頭砌牆腳,泥磚砌牆體,用松樹或杉樹作桁梁,上蓋瓦,多為兩進金字廊客家屋。保存基本完好,無人居住。
錦鈿連公祠,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兩連廊形制,總進深18米,面闊11米,占地面積128平方米。頭門明間門額刻“錦鈿連公祠”五字,下柁墩抬梁結構,木雕麒麟、鳳凰圖案;次間設青麻石塾台。屋頂正脊兩側為彩繪灰塑博古脊,牆基為夯土牆,上部牆體為青磚砌築。內部為抬梁穿斗結構,有彩繪、木雕。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
連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2005年重修。三開間兩進兩連廊形制,總進深12.2米,面闊10.5米,占地面積128.1平方米。頭門明間門額刻“連氏宗祠”四字,兩側彩繪詩詞、花鳥人物圖案,次間檐下彩繪鳳凰、麒麟。屋頂正脊兩側為彩繪灰塑博古脊,牆體為夯土牆抹灰,內部為瓜柱抬梁結構,祠堂中間有天井。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
楹聯“盛世其昌;宗工廣大”,書於清乾隆十五年,存於錦鈿連公祠。“任仟開莞邑;宗枝盛世長”,書於清朝,存於連氏宗祠。“居遲祖在潮州世代源流追遠此心何敢懈;任千公開莞邑宗枝蕃衍書香一脈豈能忘”,書於清朝,存於連氏宗祠。
村內有古井2口,始建於清朝。其一位於連氏宗祠右側圍牆外,已廢棄;其二位於錦鈿連公祠大門左側,內壁為紅岩,墊高一層,上窄下寬,四季水源充足。
村裡有麒麟參門、點燈、祭祖等活動。
該村麒麟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連國雄。客家山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房燕輝。
2005年11月,村麒麟隊代表東莞市參加廣東省國際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廣東省首屆民間文藝匯演。
該村代表性人物為鄒桂金(?—1951),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51年赴朝鮮作戰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