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這三個字對於普通人來說,確實有些陌生,但是在中醫界,他卻是位大名鼎鼎的溫病學家。可青年王孟英當時只是一位小夥計,他為什麼會比那些醫生更懂得醫術?他是怎么學習醫術的?後來又是怎樣從一個小夥計,變成一位著名中醫的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國醫之王孟英
- 主人公:王孟英
- 主講人:羅大中
- 集數:5
節目簡介,主人公簡介,主講人簡介,節目目錄,節目導讀,半痴山人,正氣驅邪,力戰霍亂,寒溫之爭,亂世名醫,
節目簡介
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要把病情、用藥,都詳細記錄下來,這就是醫案。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很早就開始了醫案的記錄,這些醫案留傳到今天,不僅是研究中醫的珍貴資料,而且是對中醫理論的最好說明。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對這些珍貴的中醫醫案,進行了多年的認真研讀,發現在那些簡潔凝練的古文之中,不僅蘊含著中醫博大精深的理論基礎,更難能可貴的是,記錄了一個個,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古代名醫。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將為觀眾朋友們揭示,中醫醫案中所記錄的,那一張張懸壺濟世的陌生面孔,那一個個留傳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實傳奇。
王孟英這三個字對於普通人來說,確實有些陌生,但是在中醫界,他卻是位大名鼎鼎的溫病學家。可青年王孟英當時只是一位小夥計,他為什麼會比那些醫生更懂得醫術?他是怎么學習醫術的?後來又是怎樣從一個小夥計,變成一位著名中醫的呢?少年王孟英出於對浦上林醫生的佩服,萌生了想當一名醫生的理想,但是少年時代的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著相當大距離的,那么王孟英後來又遇到了什麼事情,使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醫生呢?王孟英下定決心要苦讀十載,學習醫術,但窮困的生活使王孟英不得不中斷了學習,出去找一份工作來養家餬口。但王孟英學習醫術的決心並沒有因此改變,那么王孟英找了一份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從一個打工仔,變成一位名醫的呢?王孟英的醫術確實是高明,但最令人感動的,還是王孟英的醫德,當患者出於各種原因對自己不信任時,王孟英不僅不放棄治病救人,而且還能做到,一切為患者著想,那么在王孟英留下的醫案之中,還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錢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誕生了一個嬰兒,家裡給他取名叫王士雄,後來字孟英,這就是我們的王孟英。那王孟英是怎么從一個小夥計變成一個醫學大家的呢?他是怎么走上從醫的道路的呢?讓我們從頭來講王孟英的故事。
主人公簡介
清代著名醫家,他的遠祖系安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人,後移居浙江鹽官(今屬海寧市),乾隆間遷錢塘定居。曾祖王學權,精於醫,曾撰《醫學隨筆》;祖父及父皆業醫。孟英自幼失怙,歷經貧困,14歲即立志習醫,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並為其書齋題名“潛齋”。
主講人簡介
羅大中,又名“羅大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曾任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 他認為,中醫是精神,是信念,更是人心。於是,他用生花妙筆,還原了一個個古代的神醫,他們不僅有著神奇精湛的醫術,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古道熱腸的義舉。
節目目錄
01 半痴山人
02 正氣驅邪
03 力戰霍亂
04 寒溫之爭
05 亂世名醫
節目導讀
半痴山人
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要把病情、用藥,都詳細記錄下來,這就是醫案。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很早就開始了醫案的記錄,這些醫案留傳到今天,不僅是研究中醫的珍貴資料,而且是對中醫理論的最好說明。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對這些珍貴的中醫醫案,進行了多年的認真研讀,發現在那些簡潔凝練的古文之中,不僅蘊含著中醫博大精深的理論基礎,更難能可貴的是,記錄了一個個,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古代名醫。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將為觀眾朋友們揭示,中醫醫案中所記錄的,那一張張懸壺濟世的陌生面孔,那一個個留傳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實傳奇。
王孟英這三個字對於普通人來說,確實有些陌生,但是在中醫界,他卻是位大名鼎鼎的溫病學家。可青年王孟英當時只是一位小夥計,他為什麼會比那些醫生更懂得醫術?他是怎么學習醫術的?後來又是怎樣從一個小夥計,變成一位著名中醫的呢?少年王孟英出於對浦上林醫生的佩服,萌生了想當一名醫生的理想,但是少年時代的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著相當大距離的,那么王孟英後來又遇到了什麼事情,使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醫生呢?王孟英下定決心要苦讀十載,學習醫術,但窮困的生活使王孟英不得不中斷了學習,出去找一份工作來養家餬口。但王孟英學習醫術的決心並沒有因此改變,那么王孟英找了一份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從一個打工仔,變成一位名醫的呢?王孟英的醫術確實是高明,但最令人感動的,還是王孟英的醫德,當患者出於各種原因對自己不信任時,王孟英不僅不放棄治病救人,而且還能做到,一切為患者著想,那么在王孟英留下的醫案之中,還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錢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誕生了一個嬰兒,家裡給他取名叫王士雄,後來字孟英,這就是我們的王孟英。那王孟英是怎么從一個小夥計變成一個醫學大家的呢?他是怎么走上從醫的道路的呢?讓我們從頭來講王孟英的故事。
正氣驅邪
王孟英行醫與眾不同,別的醫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別的醫生治壞了的病人,他也治,朋友們覺得他傻,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半痴,王孟英不僅不生氣,反而自稱為半痴山人。在王孟英的醫案中記載,他曾經治好了很多瘧疾患者。然而,即使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仍然有五億人感染瘧疾,每一天就有近三千個兒童,因患瘧疾死去。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使用什麼藥物,治好了許許多多的瘧疾患者?王孟英治療瘧疾,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秘方或秘訣呢?這天,王孟英正在家裡面,突然有人敲門求診,王孟英走出來一看,只見來人是風塵僕僕的,虛弱不堪,而且瘦得是皮包骨頭,顯然這是一個遠道而來的患者。但是王孟英啊,怎么看這個人,怎么覺得有點奇怪。他說這個人怎么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啊?等他仔細這么一端詳,不禁大吃一驚,這位是誰啊?來的人正是王孟英的老領導,那位曾經被王孟英用一塊乾薑給救活的周光遠。那周光遠長什麼樣,大家可能還記得,長得是白白胖胖,很有氣派。那他怎么變成這模樣了?王孟英也很奇怪,於是趕快把周光遠讓進了屋,落了座以後就問,說您怎么變成這樣了?周光遠長嘆了口氣,哎,一言難盡啊。
怎么回事?原來周光遠在婺州感染了瘧疾。那么這個瘧疾容易治療嗎?這要先從什麼是瘧疾說起。瘧疾俗稱打擺子,它是由一種叫瘧原蟲的病原體引起的,傳播途徑是一種叫按蚊的蚊子。這個病啊,我們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認識,在甲骨文裡面就有這個瘧字,在《黃帝內經》裡面就有專門的篇章,來論述這個瘧疾。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古代的中醫治療這個瘧疾效果如何呢?回答是不盡人意。為什麼這么說呢?當年康熙帝患瘧疾,宮中的御醫們束手無策,可見當時的中醫並無治療瘧疾的特效方法,而很多抗瘧有效的西藥,在長期使用之後,瘧原蟲都產生了抗藥性,所以直到今天,瘧疾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一個大敵。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怎樣來治療瘧疾的呢?瘧疾,這個直到現在仍然危害著人類健康的大敵,為什麼在王孟英面前就失去了威風?王孟英究竟有什麼治療瘧疾的秘訣?為什麼說上面那個醫案就已經揭示了王孟英的秘訣?那么這個秘訣到底是什麼呢?請繼續關注,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特別奉獻《大國醫》之王孟英第二集《正氣驅邪》。
力戰霍亂
王孟英給周光遠治好瘧疾之後,周光遠做出一個決定,他辭去婺州鹽務總管的肥差,全家搬到了杭州,以便有病時方便求醫。周光遠真是有遠見之明,幾年之後,周光遠染上了霍亂。當時晚清政府腐敗無能,世界列強入侵中國的同時,把烈性傳染病霍亂,也帶到了中國,並在江南一帶,引起了大爆發。霍亂傳染性強,死亡率高,吞噬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就連王孟英的妻子,也在這場瘟疫中不幸喪生。那么周光遠這次是否還能幸免於難?王孟英是怎樣與霍亂抗爭的?他能否戰勝霍亂這個惡魔呢?
霍亂是一種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烈性傳染病,在霍亂大爆發的地區,甚至曾經造成過整個村莊的毀滅。那么周光遠是怎么傳染上霍亂的呢?晚清時期,清政府腐敗無能,世界上的列強們,在經濟入侵中國的同時,把霍亂病菌也帶到了中國。原來美麗的江南,一時間成了瘟疫橫行的人間地獄,就連王孟英的妻子徐氏,也被霍亂吞噬了生命。王孟英身為醫生,他為什麼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呢?
霍亂這種可怕的瘟疫多在夏季傳播,特點是,發病急,症狀重,會在短時間之內奪人性命。那么王孟英將會用什麼辦法來對付霍亂?而感染了霍亂的周光遠,這次還能幸免於難嗎?
中醫治病講究以預防為主,雖然霍亂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烈性傳染病,但只要我們講究合理飲食,搞好環境衛生,是完全可以防止霍亂傳播的。但是在晚清時期,由於環境條件差,人們又缺乏衛生常識,所以引起了霍亂的大爆發,那么王孟英是怎樣給染上霍亂的周光遠進行治療的呢?
王孟英以中醫扶正驅邪的方法,終於再次挽救了周光遠的性命。在那次霍亂大流行期間,王孟英每天起早貪黑,在霍亂的魔掌之下,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那么王孟英在治療霍亂之中,都總結出哪些寶貴的經驗呢?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醫治的是得病的人,西醫治的是人得的病。所以西藥主要是消滅病菌,病毒,而中醫則主要是根據病人出現的症狀用藥,調整人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霍亂這個烈性傳染病,所表現出的症狀十分複雜,而且瞬息萬變,難以掌控。那么王孟英治療霍亂的經驗是什麼呢?請繼續關注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特別奉獻《大國醫》 王孟英第三集:力戰霍亂。
寒溫之爭
翻開王孟英留下的各種醫案,我們在感嘆他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同時,還會發現兩個有趣的現象:一個是,同樣一個患者,吃別的醫生給開的藥,病情會越來越重;但是只要一請王孟英來,馬上就藥到病除了。第二個是,當他出診看病的時候,經常會和別的醫生發生爭執。那么王孟英為什麼總和別的醫生發生爭執呢?為什麼他總能治好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呢?他開的藥方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王孟英被邵秋子趕走,雖然心中氣憤,但還是掛念著邵老太太的病情,這是因為患者請大夫看病,最怕的就是醫生診斷錯誤,開錯了藥方。那么邵老太太的病究竟是痰飲,還是瘧疾呢?這位包大夫能治好邵老太太的病嗎?
邵秋子的母親現在已經到了病危的階段,甚至連脈搏都摸不到了,但是王孟英,卻只是開了一些清熱化痰的常用藥,那么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藥方會有著起死回生的神效嗎?
王孟英全力以赴地救治邵秋子的母親,但是邵秋子卻一再質疑王孟英的醫術。這種事無論是誰遇到,肯定都會非常氣憤,不願再管了。那么面對再次登門請診的邵秋子,王孟英還會不會出診呢?
其實在王孟英的醫書中,像邵秋子母親這種明明患的是溫病,應該用寒涼的藥,卻被別的醫生誤診成傷寒,錯用了溫補的藥,結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王孟英醫案》中,居然就有191例類似的醫案。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很多的醫生都知道傷寒,卻不了解溫病。那么到底什麼是溫病呢?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醫生不懂溫病呢?
由於當時大多數醫生對溫病並不了解,導致很多的溫病患者都被誤診誤治了,所以等到王孟英再接手時,患者常常是病情嚴重,甚至瀕臨死亡。但是王孟英往往能夠妙手回春,治不能治之病,救不能救之人,那么王孟英究竟有什麼獨門秘方?他又是如何運用溫病理論來治病救人的呢?
中醫認為一旦我們生病了,舌頭的色澤和形狀也會隨之變化,而舌頭的正常顏色應該是淡紅色。但是許子社服用了王孟英開的方子之後,雖然脈搏正常了,舌苔卻變成了黑色,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王孟英這次用錯藥了嗎?
王孟英憑藉對溫病的獨到見解,根據許子社的具體病情,一共開出三個不同的方子,使得許子社的病情大為好轉,只是還有口渴的症狀沒有解決,但是王孟英卻不再給許子社開藥方了,而是讓他去吃梨,這是為什麼呢?梨難道比藥還有效嗎?請繼續關注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特別奉獻《大國醫》 王孟英第四集:寒溫之爭。
亂世名醫
清朝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火和頻發的洪災,一時間瘟疫橫行,老百姓飽受疾病的折磨。雖然王孟英憑藉高超的醫術,救治了許多患者,但是就在王孟英四十八歲那一年,太平天國起義軍一路打到了杭州,於是為了躲避戰火,王孟英也只好回到了海昌老家,然後又去了上海,但是不久上海霍亂大流行,王孟英的親人和好友都不幸患病。那么面對霍亂的再次來襲,王孟英會有什麼應對的秘方?在那些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日子裡,王孟英為什麼還要堅持行醫?他又是如何挽救了一個個寶貴的生命呢?身為一代名醫,王孟英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王孟英回到老家海昌之後,依然堅持行醫救人,治癒了很多疑難雜症,但是太平天國的軍隊很快就攻陷了杭州城,眼看著戰火馬上就會蔓延到海昌,海昌城內人心惶惶,而此時從杭州傳來的一個訊息,更是讓王孟英悲傷不已。那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王孟英的生活越來越窘迫,常常是餓著肚子去給人家看病,根本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於是王孟英接受了朋友們的邀請,將家眷託付給親戚,孤身一個人去了上海。那么在上海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王孟英又會有哪些傳奇的經歷呢?
王孟英在上海住下以後,很多人紛紛慕名前來請他出診,從此王孟英開始了在上海的行醫生涯,一家人的生活也漸漸地好了起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老朋友突然來找王孟英了,而這個老朋友的到來,讓王孟英剛剛放鬆下來的心情,馬上又緊繃了起來,那么這個老朋友是誰呢?
王孟英憑藉多年的醫療經驗,竟然治癒了瀕臨死亡的霍亂患者,這一下王孟英的名氣就更大了,於是很多霍亂患者都紛紛來找他看病。但是就在王孟英忙於治病救人的時候,他的二女兒和一位好友卻在這場瘟疫中,不幸喪生了。那么王孟英醫術高超,為什麼偏偏救不活自己的好友和親人呢?
雖然這次霍亂同時奪走了,王孟英的親人和好友,但是他依然堅持戰鬥在救治霍亂患者的第一線。後來有人說在這次撲滅霍亂的戰鬥中,王孟英不幸也感染了霍亂,最後不治身亡。還有人說,王孟英救治了許多人,一直活到了八十多歲才去世。那么等待王孟英的究竟是什麼呢?請繼續關注中醫學博士羅大中先生,特別奉獻《大國醫》王孟英第五集:亂世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