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喇嘛塔
- 外文名稱:Big lama tower
- 地理位置:遼陽老城小南門
- 著名景點:大喇嘛塔
主要景點,淨業堂,無垢淨光寶塔,藏經閣,蓮花寺,建築特色,來歷典故,設計結構,歷史文物,
主要景點
淨業堂
大喇嘛塔淨業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及為精美,幾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製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
無垢淨光寶塔
大喇嘛塔西南角原有無垢淨光寶塔。塔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清寧三年(1057年)大地震時倒塌.室內尚存唐至德二年張不矜撰、蘇靈光書的《無垢淨光寶塔頌》碑,原嵌在塔的牆壁上,碑高1.20米,寬0.73米。碑文全文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大喇嘛塔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這裡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育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座像,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石佛像、鐵鑄像、木雕羅漢、銅鑄觀音、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
藏經閣
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乾漆所制,是清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裡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民眾前來瞻仰、觀看。
蓮花寺
大喇嘛塔所在的蓮花寺,建於大清國早期,遠近城鄉四眾弟子對其信仰虔誠,影響極大。這處佛寺的修建是為保護一幢覆缽式喇嘛白塔和一方《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石碑。可見,早在康熙三年,相當於公元1664年,大清國的朝廷和他的臣民便已發現了這組文物的價值。蓮花寺在日俄戰爭中毀於兵火,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被毀前為我們後人留下了拓片,今人重讀,仍有新的發現:大金喇嘛法師寶記法師斡祿打兒罕囊素,烏斯藏人也。誕生佛境,道演真傳,既已融乎大法,復意普度乎群生。於是,不憚跋涉,東歷蒙古諸邦,闡揚聖教,廣敷佛惠,凡蠢動含靈之類,鹹沾佛性。及到我國,蒙太祖皇帝敬禮師尊,倍常供給。至天命辛酉年八月二十一日,法師示寂歸西。太祖有敕,修建寶塔,斂藏舍利,緣累年征伐,未建壽域。今天聰四年,法弟白喇嘛奏請,欽奉皇上敕旨八王府令旨,乃建寶塔,事竣鐫石以志其勝,謹識,時大金天聰四年歲次庚午孟夏吉旦同門法弟白喇嘛建。欽差督理工程駙馬總鎮佟養性委官備御蔡永年,游擊大海、揚於渭撰大金,即大清國前期的稱謂。愛新覺羅氏的英雄努爾哈赤在遼陽度過了其少年時代後,回到其發祥地赫圖阿拉,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割據政權,定國號曰“金”,歷史學家稱為“後金”。他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歷史上是比較成功的,在他統一中國和穩定政權 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蓮花寺從發生到發展,經歷了幾個里程碑:赫圖阿拉———遼陽———瀋陽———北京,逐漸演變成頂峰。入關前的萌芽和成長階段鮮為人知早在赫圖阿拉(新賓)時期,他便在第一座都城之東修建了七座大廟。據說其中供奉三世諸佛主要是針對蒙古族對喇嘛教的信仰而建造。天命六年,即公元1621年,西藏(烏斯藏)喇嘛囊素,東歷蒙古諸邦,投奔大金國都城遼陽。蓮花寺、喇嘛白塔和《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石碑即是為紀念他而建。烏斯藏人,即西藏人。誕生佛境,即生於拉薩。藏語“拉薩”可意譯為“仙地”、“聖地”、“神地”、“佛境”。這位喇嘛名叫斡祿拉兒罕囊素喇嘛,他從西藏拉薩不遠萬里,途經科爾沁部弘揚佛法。此間曾兩次到遼東一帶講經,受到眾弟子的歡迎。囊素喇嘛最後決定終老遼陽,先派一人在1621年五月十六日從科爾沁蒙古納旦巴圖魯的代青囊素喇嘛地方,帶馬兩匹抵達遼陽城。五月二十一日,喇嘛本人趕到遼陽,當他走進努爾哈赤大汗的衙門時,大汗起立走向前去,握手會見,並設盛宴,親自坐陪。席間,囊素對努爾哈赤說:英明汗虔誠信佛,優待喇嘛,我在蒙古時就早有耳聞。近來我身體欠佳,常忍病堅持行程,目的是在遼陽大城壽終正寢。不出所料,他入遼安居不久,病情加重。他留下遺囑:待我圓寂後,舍利由遼陽的巴噶巴喇嘛祭祀(即碑銘所言之“白喇嘛”)。並於此年十月離世。努爾哈赤為滿足囊素大喇嘛的願望,特敕命在小南門外修塔供奉。但由於連年征戰,努爾哈赤生前未能完成自己的諾言,其子皇太極在天聰四年使其如願以償。這座覆缽藏式佛塔,上置平頭,下為台座,平頭之上又有竿和傘。內置龕室,放入喇嘛舍利。塔園設僧人和喇嘛監守,撥官銀祭祀。同時建碑亭,前有立石燈台,碑用青石板刻字,古樸天成,表現時代風貌。碑圓首方趺,與碑身同為一石。碑陽額題“敕建”,右側刻《大金喇嘛法師寶記》。左半老滿文十三行。碑陰漢文二十行,排列喇嘛門徒、僧眾、官員和匠人名單。
建築特色
大喇嘛塔是典型的藏式喇嘛墓塔,居塔園正中,磚築,全高6.06米。天聰四年(1630)六月《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立於塔前,建有碑亭、石供台。塔園為長方形,石砌高台,門西向,台高1米,長30米,寬15米。台下西側,清順治十五年(1658),又立《大喇嘛墳塔》碑,追記其事。
來歷典故
建塔是由“白喇嘛奏請”,“皇上敕旨、八王府令旨”,總鎮佟養性督理工程。碑陰分組排列喇嘛門徒、僧眾、官員名單,其中曹振彥,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高祖,當時任教官、致政。曹雪芹高祖曹振彥在遼陽碑上題名,引起紅學家的關注。經考究,確認曹雪芹祖籍在遼陽。
設計結構
大喇嘛塔為九級八面,正面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拱狀門。
塔的結構
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欞窗形。大喇嘛塔,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製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臥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臥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臥木就是木筋,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線,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衝和抵消震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