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地法

大善地法

大善地法即一切大善心為大善地,大善地法有十種法,即為大善地法。 大善地法總分為十法:一信,二勤,三行舍,四慚,五愧,六無貪,七無嗔,八不害,九輕安,十不放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善地法
  • 外文名:Good law
  • 意思:一切大善心為大善地
  • 分類:一信,二勤,三行舍,四慚,五愧
基本信息,大善地法,

基本信息

謂俱舍之心所法四十六中,信等善心所十個也,以是與一切之善心相應俱起故也。一切之善心,名為大善地。此十個心所,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曰大善地法。一信,二勤,三行舍,四慚,五愧,六無貪,七無嗔,八不害,九輕安,十不放逸。見俱舍論四。梵語kus/ala-maha^-bhu^mika^ dharma^。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與一切善心相應而俱起之心理現象。共有十種,即:(一)信(梵s/raddha^ ),使心澄淨。(二)不放逸(梵aprama^da ),專注修諸善法。(三)輕安(梵prasrabdhi ),使心輕妙安穩。(四)舍(梵upeks!a^ ),使身心舍離執著諸法之念,而住於平等。(五)慚(梵hri^ ),對有德敬崇從屬,或對自己所造之罪,內省自恥。(六)愧(梵apatra^pya ),恐懼罪果;或自己所造之罪,於他人前感到羞恥。(七)無貪(梵alobha ),於順境無貪染之性。(八)無嗔(梵adves!a ),於逆境無嗔恚之性。(九)不害(梵ahim!sa^ ),不損惱他人。(十)勤(梵vi^rya ),修善法使心勇悍之性。以上十法,周遍於一切善心,故稱大善;而心王則為彼大善所行之依處,故稱大善地;此等十法又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稱大善地法
《佛教史大寶藏論》《佛教史大寶藏論》

大善地法

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與一切善心相應而俱起的心所法。《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雲(大正27·220b)︰‘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共有十種,即︰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勤、不害。此等十法周遍一切善心,故名大善。心王為大善所行的依處,故名大善地。信等十法為大善地所有之法,故名大善地法。《俱舍論》卷四雲(大正29·19a)︰‘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恆於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順正理論》卷十一在此十法外,別加厭、欣二法,而成十二法。俱舍家謂,厭緣苦集二諦,欣緣滅道二諦,不能於一心之中相互俱起,故無法周遍一切善心,而唯有十法。《成唯識論》卷六於此等十法之外,另加無痴,而成十一善法,且謂欣、不忿、不恨、不惱、不嫉與欲俱起,是無嗔的一分;謂厭、不慳、不憍與慧俱起,是無貪的一分;謂不覆、不誑、不諂是無貪痴的一分。此論所說與俱舍家所說不同。
雜阿毗曇心論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
古昔諸大師 於諸甚深法
多聞見聖跡 已說一切義
精勤方便求 未曾得異分
阿毗曇心論 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總略 或復廣無量
如是種種說 不順修多羅
光顯善隨順 唯此論為最
無依虛空論 智者尚不了
極略難解知 極廣令智退
我今處中說 廣說義莊嚴
(廣說梵音雲毗婆沙以毗婆沙中義莊嚴處中之說諸師釋法勝阿毗曇心義廣略不同法勝所釋最為略也優婆扇多有八千偈釋又有一師萬二千偈釋此二論名為廣也和修槃頭以六千偈釋法宏遠玄曠無所執著於三藏者為無依虛空論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