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古塔塔身為六面七層,所謂七級浮圖。高可40米。塔頂為圓柱形,上覆鐵蓋。蓋重約五千斤。民間流傳蓋內曾藏有定風珠一顆,大如龍眼,所以自從大善塔建造起後,龍風(颱風、颶風)不入紹興城。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傳說。塔的外層,無論遠眺近觀,均具挺拔雄偉之貌,塔內每層都鋪設樓板和樓梯,善男信女可循梯而上,向每層嵌在塔身上的佛像焚香頂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善古塔
- 塔身:六面七層
- 高:可40米
- 蓋重:約五千斤
建築結構,建築特色,歷史沿革,
建築結構
大善古塔塔身為六面七層,所謂七級浮圖。高可40米。塔頂為圓柱形,上覆鐵蓋。蓋重約五千斤。民間流傳蓋內曾藏有定風珠一顆,大如龍眼,所以自從大善塔建造起後,龍風(颱風、颶風)不入紹興城。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傳說。塔的外層,無論遠眺近觀,均具挺拔雄偉之貌,塔內每層都鋪設樓板和樓梯,善男信女可循梯而上,向每層嵌在塔身上的佛像焚香頂禮。
建築特色
登上最高層,能鳥瞰紹興古城的全景。因為大善塔建在平地,所以比另一支撐桿--=-塔山上的應天塔高10餘米,塔身也特別寬闊。可惜大善塔的樓板和樓梯,毀於清代鹹豐年間的那次兵燹,從此以後,大善古塔就無法攀登,寺僧用花窗格圍牆把它圍起來,人們也就可望而不可及了。
紹興民間有副流傳很廣的對聯,上聯是“小江橋,橋洞圓,圓如鏡,鏡照五湖四海”;下聯是“大善塔,塔頂尖,尖如筆,筆掃九州萬國”。好事者偽托為明代徐渭所撰,其實這是紹興人民熱愛古塔的一種心態反映。由於大善古塔歷代均有修葺,後來也多次遭颱風襲擊,所以又有“定風珠”被盜的說法。1957年,古塔進行過一次全面整修,塔頂的鐵蓋上留有積水,積水中竟有幾尾魚兒在遊動,佛門信徒視作神靈。而據行家推測,可能是飛鳥的傑作,把魚籽吐瀉於鐵蓋而成此奇景。
歷史沿革
東漢時,會稽太守馬臻鑒於紹興水患的嚴重,於是率領百姓大興水利,築起了一條西起蕭山東至曹娥長達一百多里的堤塘,並在沿塘修築了幾十個可以啟閉的堰閘,以總納會稽山36源之水和若耶溪72支流,形成一個周圍358里的大湖,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鑑湖。從此紹興才有了稽山之雄和鑑湖之秀,稽山鏡水也就成了古越紹興的代名詞。
但是,由於歷經戰亂,加上沿湖的地主豪強攔湖為田,霸堰占閘,肆意破壞水利,而原建的閘也往往因年久失修,不能適應泄水排洪的需要,所以一遇反常的洪水潮汐,難免遭到侵襲,水患也難以根絕。這樣,紹興平原如浮在水上的一葉扁舟。據民間流傳的說法,紹興城內漲水至府山山頂正好和平水海撥相平,所以稱為“平水”。紹興地形南北狹長,酷似船型,於是就產生紹興是一隻浮船的說法。
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在他的統治區內,遍建尼庵僧寺,故有唐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句。建庵堂寺觀,必然地要建佛門子弟藏骨之所的“浮圖”。梁武帝天監三年(公元504年),據說有一番僧掛單在剛建的大善禪寺曾揚言:紹興這隻浮船必須有撐桿支定才不會漂浮。於是“船頭”的撐桿就建造在大善禪寺的內院。這當然是百姓們的傳說。但從原嵌在大善塔確始建於南梁天監三年,距今已達1491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