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唐南京下關發電廠
-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西北隅
- 職工人數:960名
- 創立時間:1910年
- 前身:金陵電燈官廠
- 類型:乾法脫硫城市環保示範電廠
歷史沿革,紀念碑,
歷史沿革
1910年,官辦的金陵電燈官廠在南京西華門外建成。
1912年,民國肇建,電廠更名為江蘇省立南京電燈廠。
1919年,江蘇省立南京電燈廠在下關建立分廠,定名為江蘇省立南京電燈廠下關發電所。
1928年4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電燈廠的本廠與分廠合併,更名為建設委員會首都電廠。
1937年5月,首都電廠改由揚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經營,轉變為官商合辦企業。建廠初期,電廠設總務、營業、會計、機務、電務及發電所等機構,又分設有中山路辦事處和下關發電所,負責全廠日常事務與輸電事項。 至此時,電廠先後安裝有兩台0.5萬千瓦和兩台1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而此前的小機組全部停產。
1949年4月中旬,國民政府軍政機關迫於戰事失利,南京告急,開始撤退。中共下關地下組織發動工人成立“糾察隊”、“應變會”組織進行保護首都電廠的鬥爭。此時電廠資金被凍結,電煤供應中斷,為保衛電廠,迎接解放,首都電廠工人每人捐款兩塊銀元,購買煤炭,維持全市供電。
1949年4月21日,進駐電廠的國軍憲兵加強了對工廠工人的監視和防範,並準備炸毀電廠。混跡工人間的特務也煽動關機、停電、離廠。此時,護廠工人將電廠圍牆通電,封閉電廠前後鐵門,阻絕外人進入,同時與駐廠憲兵進行說理鬥爭,迫使憲兵撤退。
1949年4月23日夜,人民解放軍第35軍所部5名偵察員與首都電廠工人接頭,首都電廠廠長率5名工人駕駛“京電”號小火輪駛向北岸,接運參與渡江作戰的第35軍的部隊。晚上11時,渡江先頭部隊在首都電廠附近登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下關發電廠收歸國有,主要經營火力發電、蒸汽熱供應和電力設備維修。為滿足蘇南地區用電,電廠自1957年起擴建新廠。三期工程至1961年全部竣工投產,此時裝機容量達11.5萬千瓦,為當時江蘇省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在當時承擔了全省三分之一的發電任務。
1993年12月,江蘇省電力公司獨家投資對下關發電廠進行技術改造,拆除舊機組,新裝2台12.5萬千瓦機組,引進芬蘭煙氣脫硫裝置,採用四電場靜電除塵。
1997年,該廠實施“以大代小”技術改造,引進了國內第一套爐內噴鈣爐後加濕活化脫硫工藝,兩台12.5萬千瓦機組分別於1998年12月、1999年7月竣工投產,是中國容量最大、投產最早、運行最穩定的乾法脫硫城市環保示範電廠。
1997年7月底工程正式開工。
1998年12月第一台機組建成投產,1999年7月第二台機組竣工投產,脫硫等環保裝置同步投入生產。
2003年電力體制改革,下關電廠劃歸全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大唐集團。該廠對兩台機組進行現代化改造,兩台機組增容為27. 5萬千瓦。
2009年,國家發改委核准電廠搬遷擴建計畫。依該計畫,電廠將遷往棲霞區靖安街道,批覆的總投資為51.2億元,將建設2台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兩台機組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脫硝裝置;同時配套新建1個3.5萬噸級煤炭接卸泊位和1個2000噸級綜合泊位。而作為下關標誌性建築的電廠煙囪則會保留。同時廠區建築的去留也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議題。
2009年5月22日至23日,大唐南京下關發電廠的新廠——大唐南京電廠的工程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為實現新廠新機組早日投產的目標,為打造更加和諧的建設鐵軍,掀起更加熱烈的建設高潮,該廠精心組織舉辦了題為“眾志成城激情超越”的拓展訓練營。來自天津電力建設公司、江蘇電力建設一公司、江蘇電力建設三公司、江蘇興源監理公司和下關發電廠的70名工程建設人員,參加了拓展訓練。
紀念碑
下關發電廠死難工人紀念碑
民國26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煤炭港慘案”在12月14日至17日間發生,12月17日日軍將中國被俘士兵及平民3000餘人,“拘禁於煤炭港下游江邊,以機槍射殺,其傷而未死者,悉被押入附近茅屋,縱火活焚致死。”總計遇難3281人。此次屠殺中首都電廠工人45人遇難。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9月,揚子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銘新決定,為紀念罹難工友,在下關發電所大門花圃處,建造“殉難工友紀念碑”。次年4月17日,“殉難工友紀念碑”落成,時任南京市市長的沈怡親臨揭幕。1951年6月15日下關發電廠決定將“殉難工友紀念碑”從廠區遷移到生活區重建,新的紀念碑於同年10月1日建成,改名為“死難工人紀念碑”。南京市市長柯慶施為紀念碑題寫碑名。紀念碑正面為碑文,背面為45名死難工人姓名。1984年9月,“死難工人紀念碑”被列為南京市下關區文物保護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