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藉象“大和”號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和號/Yamato
- 建造時間:1937年11月4日
- 滿排噸位:50000噸以上
- 製造廠: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
- 下水時間:1940年8月8日
技術數據,武器裝備,結構特點,研製歷程,使用情況,
技術數據
編制:2,400人
艦長:263米
型寬:28.9米
滿載排水量:72,808噸
續航距離:1 943.84海里/16節
航速:27.5節
武器裝備
(1)三座三聯裝45倍460毫米主炮(有史以來最大口徑);
(2)副炮為4座三聯裝127毫米炮(後改成2座,並且全部是從最上級重型巡洋艦上拆除下來的);
(3)24門89式40倍127毫米高炮(後期,前期只有12門),以及24門(後增多為152門);
(4)96式60倍口徑25毫米三聯裝高射機槍。
結構特點
“大和”號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大和”號艦首在水線處深進,且垂直,上部明顯前傾,左右則象牽牛花狀張開。艦首前端近似半圓形。這是日海軍戰列艦從未有過的形態。“大和”號有2個艦橋,在煙囪之前(以下稱艦橋),是全艦的戰鬥指揮中樞。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3聯裝主炮3座,前部2座,後部1座。“大和”號的艦尾也有其特點。該艦採用半平衡舵,前後配置,距離15米,裝在中心線上。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2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研製歷程
“大和(計畫名A140F5)”在1937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造船船渠〕開始動工(※第4船塢〔第4船渠〕原是負責整備、補修、配備用,並非用來造艦)。乾船塢因 大和的建造而進行擴建,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當時為了不讓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
使用情況
1942年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同年,因中途島海戰的關係,於5月29日從柱島出航,其間只在後方而沒有參與海戰。同年6月14日回歸柱島。在回航途中,被汶萊附近的美國陸軍軍機攻擊。(因剩餘彈藥少)當時採取了近距離對空攻擊,擊落了數架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