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六約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和村,位於橫崗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1.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麻地村、地坑村,埔廈村。始建於清末,李姓和曾姓先祖率領族人從今廣東五華、河源等地遷移至此而形成。此地原為一片荒山,旁邊有條小河,山體坡度不高,適合居住、開荒種植,村民在此休養生息,取名太和,後改名為大和村。村後有座“跌死狗山”,海拔157.2米;村東有四聯河流經;村西有正坑和黃竹坑2個水庫。現村於1991年在原地重建,部分村民搬至紅棉路旁的六約新村小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六約社區
  • 地理位置:橫崗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炭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六約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曾2姓。李姓先祖清初從福建遷至今廣東五華;清末從今五華遷至此地。曾姓先祖清初從福建遷至廣東興寧、河源等地,清末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33人,其中男性123人,女性110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8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3178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人,分布在加拿大。歸僑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營以種植業為主。1991年9月,村民小組新辦公樓落成,樓高3層,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米花、米橙、油糍果、糕粄、年糕等。龍崗大道、六和路、沙荷路、禮耕路經過該村。1980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1989年通電話,199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9月,建成大和文體廣場,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設有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是深圳市自然村一級較大的文體廣場之一。2001年12月,建成大和村老人活動中心,高4層,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僅存1座,建於20世紀60年代,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保存狀況良好。大和門樓,建於60年代,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保存較為完整。村民每年清明或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因墓地搬遷,祭祖活動現改在公墓,由各姓男丁分別進行。
農耕時代該村重視完田節,冬至。完田節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恰好春耕農忙結束,作為村民休閒的一種方式,殺鴨買肉慶賀農事順利,拜田伯。冬至為該村較大的節日,舊時這天要用柚葉和稻草綑紮成掃帚打掃屋預,並以“三牲”拜祭,做茶果,備好豐盛的飯菜過節。
每年重陽有“老人節”活動。村中老人(年滿60周歲男性和年滿55周歲女性)自行編排歌舞節目自娛自樂或參加各類文藝比賽活動。
2002年3月8日,在大和文體廣場舉辦首屆交誼舞比賽,省、市、區電視台、報紙等進行了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