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和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位於觀湖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田寮村。該村位於山間谷地,村內主要山嶺為背夫山、大王嶺山、圓嶺山;觀瀾河在村北面,發源於大腦殼山,流經該村河長約2500米。始建於清朝,由邱氏祖先率先遷入,在此立村。曾用名"大窩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 地理位置:觀湖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觀瀾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大和村姓氏眾多,有陳、邱、李、林、張、劉幾大姓氏。第一大姓為陳姓。林姓於20世紀初由東莞塘廈林村遷移至此地。李姓從福建遷入今廣東五華,再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726人,其中男性369人,女性357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7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英國、牙買加、加拿大等國。歸僑3人。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等,同時養殖雞、鴨、豬、牛等。改革開放後,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三資"企業,主要生產電子、服裝、五金、手袋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現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油角、米餅、粑、客家茶果、客家燜雞等。過去,村民有編織漁網、籮筐等技藝,現已失傳。
環觀南路、大和路、格瀾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1997年通網際網路,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大和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10 人,教職工25人。有籃球場、健身路徑、大和公園、大和村老人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40座,大多建於民國時期和20世紀50—70年代。傳統民居多為一進三開間,一般用磚、石、木和三合土建造,外牆白灰粉劇;房頂為兩面坡.灰瓦蓋頂。80年代中期,經濟快速發展,村民開始新建樓房,逐漸從舊民居搬出。舊民居大多已破舊.少有人居住,其中保存較好的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村記憶體有宗祠2座,為邱氏宗祠和李氏宗祠,均始建於清朝。2座宗祠因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再作宗祠使用。另有2座碉樓,為邱氏族人於民國時期所建,硼樓牆體為三合土夯築,樓高三層,四周設有射擊孔;現保存完好。
村中有《深圳觀城李姓族譜》,由李春華於2008 年編纂。
李氏家族每年重陽節在確頭山祭拜始祖,祭拜完畢宗親一起聚餐。其他姓氏每年清明節自行祭拜各自祖先。
1945年初,一架日軍戰機在大和村投下3顆炸彈,落在村前田地里(現觀瀾天虹商場處),炸出3個大坑。
代表性人物∶
李永明(1933—),曾任寶安縣龍華區公所副區長。邱官送(1934-),曾任交通部四航局處長。陳文新(1937-),曾任寶安縣觀瀾區公所區長。
李佛生(1938—),曾任深圳會計師學會會長,高級會計師。李春華(1939-),曾任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處長,高級工程師。
李慶華(1944—),曾任深圳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獲中國城鎮供水協會頒發的"城市供水行業個人特殊貢獻獎"。
邱澤文(1963—),深圳市龍崗區衛生局副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