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直各委、局、辦,企事業單位,各駐同國、省屬企事業單位:

《大同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已制訂完畢,經審定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 發布單位: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
規劃全文
為保障我市“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總體戰略和“三名一強”建設目標的實施,進一步提高防震減災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山西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大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作為指導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審批重大項目、安排政府投資的重要依據。
一、我市地震災害與地震趨勢
我市位於山西地震帶北部,是個地震多發區,歷史上發生過多次6級以上地震。已發生的最大地震為1626年6月28日靈丘7級地震。大同行政區劃絕大部分地處《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0.1g(Ⅶ度)以上區域。上個世紀,大同市行政區劃內多次發生強震及中強地震。最大一次為1989年10月18日大同—陽高6.1級地震,造成17人死亡,19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2億元人民幣。大同盆地內發育數條活動斷層。1989年大同—陽高6.1級地震前後,受斷層影響,市區10多條地裂縫活動強烈,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人民幣。
我市一直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6-2020年全國地震重點防禦區判定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的首都圈防禦區的一部分。一直被確定為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之一。2010年4月4日,在大同—陽高老震區發生了4.7級地震。大同市的地震形勢嚴峻,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十一五”進展和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市面對嚴峻的地震形勢,全面推進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各個環節的工作,完善防震減災工作“三大體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做到常備不懈,有備無患,促進了我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監測預報手段有所增加,監測預報制度基本完備。改造新建了部分微觀台網,群測群防巨觀觀測網初具規模。進一步完善了五位一體的群測群防聯絡網。進一步完善了震情戒備期制度,制定了巨觀聯絡員聯絡制度。為震情跟蹤工作,地震應急工作,地震謠言應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積極應對各種地震事件,完成了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跟蹤工作。積極應對了連年數次地震謠傳事件。由於應對及時,措施得力,在全省地震謠言流傳期間,我市沒有謠傳傳播,全市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加強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跟蹤工作。堅持會商制度。及時落實地震異常。及時上報告異常落實情況。積極開展晉冀內蒙交界區地震聯防。市地震局編寫的《山西北部及晉冀內蒙交界區地震趨勢研究報告》連續多年獲全省優秀第一名。
3、防震減災“法普科普”宣傳深入廣泛,形成了“遍地開花、家喻戶曉”的宣傳氛圍。全市形成了宣傳部門掛帥,地震部門主抓,防震減災領導組協調,各行各業齊動員,全市人民共同參與的宣傳模式。利用各種紀念活動日組織大型宣傳活動,動員各種傳媒參與宣傳;組織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創建各種示範社區,示範學校,普及地震知識;採用各種形式深入廣泛地普及了防震減災知識,全面提升了市民的防震減災意識與防震減災能力。
4、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積極開展農村防震保全工作。市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實行政務審批中心視窗服務,新擴改建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辦結率達100%。對全市的中國小校舍進行了工程抗震普查,為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提供了工程抗震設防依據。加強了城市建築抗震性能鑑定與加固工作。南郊區、新榮區、天鎮縣等5縣區開展了農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落實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抗震措施。為引導農民在建房時採取科學的抗震措施,舉辦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業務培訓班。
5、防震減災領導機構健全,地震應急預案完備。市、縣區、鄉鎮三級政府組成部門,有關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各級各類學校、城鎮街道、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防震減災領導組織。領導組人員充實調整及時,工作制度完善,職責明確,為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農村、社區制定了相應的地震應急預案,地震應急預案的制訂實現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制定了《大同市地震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每兩年修訂一次地震應急預案。實行了制度化管理。預案修訂注重實用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6、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深入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整頓和強化了市地震緊急救援隊、12支縣區地震緊急救援隊和13支相關專業地震搶險救援隊,成立了市、縣兩級綜合應急搶險救援隊。充實和完善了救援裝備。各縣區結合本地實際,繼續大力推進農村、城鎮社區地震救助志願者隊伍建設,基本實現了組織、人員、制度三落實。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了地震應急能力。
7、建設地震應急避難、避險場所,動態儲備地震應急物資、資金。建設了1處國家Ⅱ類標準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2處國家Ⅲ類標準的地震避難場所(在縣區、開發區發建設),133處簡易應急避險場所。共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四個,儲存應急帳篷380頂,衣被9000餘套,糧食26.5噸。各縣區的民政部門與本地民間物資經銷商建立了聯繫,有的簽訂了物資動態儲備契約。市、縣區兩級財政部門根據各自的財政狀況準備了應急資金。
儘管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1、監測能力不足,特殊手段基本空白。監測台網狀況雖有所改善,但市域內的地震監測手段稀少,項目種類不全,監測能力不強。已有手段,因管理、投入、企業改制等問題,難以維繫。缺乏為政府實時提供震情的能力。礦山地震監測、水庫地震監測、工程震害監測等基本為空白。
2、建築抗震城鎮欠賬較多,農村剛剛起步。城鎮老舊建築仍占相當比例,城鎮建築物、構築物抗禦地震的能力參差不齊。沒有嚴格採取抗震設防的建築物比例較高。舊有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防震標準不高,一些重大工程和易發生火災、水災、爆炸等嚴重災害的工程設施存在安全隱患。老舊樓房,特別是人員常聚的公共場所的抗震性能鑑定,抗震加固改造工作,需進一步推進。農村民居普遍設防不夠,老舊房屋為多。農民建設觀念較舊,不大注重建築的抗震性能。農村缺少有抗震知識的建設隊伍。如有地震發生,農村民居損失仍是直接經濟損失的主要部分。
3、區域性震害防禦工作滯後,城市防震減災規劃沒有全部納入議事日程。地震小區劃工作滯後。活斷層探測工作尚未開展,活斷層分布和危害程度不清。城市震害預測工作沒有全面鋪開。防震減災規劃的編制沒有全部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安排,缺乏周密地地震監測台網建設措施,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減災設施、信息、資金、物資等的保障措施。
4、缺少必備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地震應急避難、避險場所不足。市、縣級地震應急指揮場所正在落實之中。缺少指揮技術系統裝備和設施。基礎資料庫不完備。缺乏指揮通訊保障,應急通訊系統不完備,衛星通訊方式、網路通訊方式沒有被正式列入保障內容。沒有報警系統。城鎮缺少與其規模相適應的地震應急避難、避險場所和應急疏散通道。已有的避難場所設施不規範,不完備。
5、防震減災隊伍老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全市防震減災隊伍人員逐年減少,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隊伍建設滯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明顯不足,社區培訓不足,自救、互救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三、“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震情地位為中心,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以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目標。堅持防震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防禦、緊急救援三大體系,為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十二五”發展規劃總體目標保駕護航。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全面防禦、突出重點,政府主導、各級負責、全民參與,強化管理、健全機制,指導基層、服務人民、落實到位。
(三)規劃目標
“十二五”期間使城鎮的防震減災能力達到綜合抗禦6級左右地震,相當於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同時努力提高農村防震減災能力。
“十二五”規劃完成後,防震減災“三大體系”健全。建成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地震應急預案編制完備,地震應急預案啟動時間不超過25分鐘,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具備實戰能力,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更加完善。地震監測體系基本形成。城市50%以上的建築、全部新建工程實現抗震設防。農村20%以上房屋實現抗震設防。市區、縣城建成規範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達到50%。在遭遇6級左右地震的情況下,震後24小時內災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3日內使民眾生活、城市功能和社會秩序基本恢復正常。
四、“十二五”防震減災主要任務及重點項目
(一)主要任務
1、完善地震應急體系
做到市、縣區防震減災領導體系健全,地震應急現場指揮系統健全,各級防震減災領導組工作制度健全,各成員單位的職責任務明確。市、縣區防震減災行政主管部門機構健全,編制規範,職責明確。各級防震減災領導組定期工作制度、工作通報和聯絡制度健全。
依法依規及時修訂地震應急預案。地震應急預案管理規範。地震應急預案審批(備案)制度執行規範。
建成市、縣區兩級地震應急指揮技術中心,完備指揮技術系統裝備和設施,完備指揮通訊系統。建立監測、會商、應急協同工作平台。建立地震信息社會服務視窗。
提升市、縣區地震緊急救援隊、綜合應急救援隊和各專業地震搶險救援隊的救援能力和水平。加強隊伍的訓練,充實技術裝備。建立地震應急檢查與培訓制度。配備地震應急專用車。
建設城市地震緊急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難、避險場所。將城市緊急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難、避險場所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完成市區5個Ⅱ類國標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縣區政府所在地12個Ⅲ類國標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建立健全城鎮社區、農村地震救助志願者隊伍。提高公眾自救互救的能力,應對地震突發事件的能力。
建成政府、部門、民間三級應急物品儲備網路。實行實物儲備與流動儲備相結合,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針。制定切實可行的儲備制度、計畫、機制。實行地震應急急需物品、生活用品、搶險物資分類、分級、分區儲備與管理。落實儲備網路,實現可調用100萬災民三天以上生活所需的物資儲備目標。
逐步建立和完善災後恢復重建補償機制。形成政府投入、地震災害保險、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後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有計畫地組織各級政府、行業、部門、社區、農村地震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應急能力,檢查地震應急預案,檢查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檢驗地震應急救援隊伍。
2、提升地震監測能力,提高地震預報管理決策水平
建設包括國、省、市、縣區、企業地震台網、本區巨觀群測網的地震監測體系。建設形變、電磁、地下流體監測網。逐步建成空間、地表、地下相結合的立體觀測系統。建立礦山地震監測台網,推動水庫、橋樑、超高層建築等各類地震監測台網的建設。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改善地震監測環境,建立地震監測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制定與完善震情跟蹤措施。建立地震預報基礎信息資料庫。開展大震跟蹤判定研究。開展地震預報的新理論、新方法探索,提高地震預報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嚴格地震預報會商制度。
堅持專業測防和群測群防相結合、科學預測和政府應急管理決策相結合的監測預報模式。建立震情信息發布制度,規範信息發布的內容和形式。
3、努力提升城鎮及重要工程抗禦地震的能力
保證新建工程100%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積極開展地震小區劃,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完成縣級以上城市震害預測。編制“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完成縣級以上城鎮的建築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2020年前完成水庫、易燃易泄漏有害物質工程、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鑑定和查險加固工作。推進強震應急回響系統的建設。健全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基礎信息,建立技術支撐系統,提供公共服務。
4、大力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積極開展農村民居抗震能力調查和評價,積極開展農村民居抗震技術開發,加強農村民居抗震知識宣傳教育,建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技術服務網路,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技術指導和服務。研究制定農居地震安全資金投入機制,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制度。開展農村建築工匠抗震設防技術培訓,提高農村民居建設施工質量,提高農村民居抗禦地震的能力。
5、加強群測群防工作
完善地震巨觀信息監測網、地震災情速報網、防震減災宣傳網、地震應急聯絡網、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督查推廣指導網與群測群防助理員“五網一員”、“五位一體”的群測群防體系。充分發揮群測群防聯絡員在地震短臨預報、災情信息報告、防震減災知識普及、地震應急、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作中的作用。
6、全面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地震、宣傳、教育、科協等部門和單位通力協作,制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計畫,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完善宣傳網路,加強基層宣傳隊伍培訓,製作適合各種對象的宣傳品,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搞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搞好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的建設。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二)“十二五”重點項目
1、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項目
⑴大同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中心建設
大同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中心是我市地震應急、抗震救災的指揮中樞,是抗震救災、地震應急、地震監測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省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的組成部分。也是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中心,防震減災工作的管理中心。
按照省政府和中國地震局、省地震局的要求,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中心應獨立建設,占地約25畝左右(包括主體建築、附屬設施用房和地震應急停車場),主體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地震監測台站等附屬設施為平房,建築面積約為500平方米,總投資2600萬元,其中土建資金約1800萬元,由市解決;儀器設備約800萬元,國家和省給支持解決。
⑵十一個區縣和大同開發區地震應急指揮場所建設
十一個區縣和大同開發區地震應急指揮場所是大同市地震應急指揮系統的下一層節點,是大同市地震應急指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區縣和開發區地震應急指揮場所及附屬設施建築面積9600(12*800)平方米,建設共需資金2600萬元。其中土建資金約1800萬元(每個場所150萬元),由縣區解決;儀器設備約800萬元(每個場所66.6萬元),由國家、省支持。
⑶地震緊急救援隊建設及地震應急演練
在現有地震緊急救援隊及救援體系的基礎上,完善救援聯運協調指揮機制,建成緊急救援資源資料庫,加強緊急救援隊裝備建設,開展專業地震救援培訓,配備地震應急專用車。提高市、縣區兩級地震緊急救援隊的實戰能力。每年舉行一次縣級地震應急示範演練。演練內容與規模視具體情況確定。緊急救援隊建設共需投資5000萬元。由市級分擔2000萬元,縣區級分擔20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1000萬元。
⑷城市緊急避險場所建設
在市區內擇址(智家村森林公園、御西生態公園、御東生態公園、大同市教育基地、文贏湖公園)建設5個國家Ⅱ類標準應急避難場所、12個國家Ⅲ類標準應急避難場所。推進依託公園、綠地、體育場、廣場、道路及居民小區的城鎮緊急疏散通道和簡易應急避險場所的規劃與建設,在縣區城鎮建設24個簡易應急避險場所。每個國家Ⅱ類標準應急避難場所需投資360萬元,總投資 1800萬元。每個國家Ⅲ類標準應急避難場所需投資100萬元,總投資1200萬元。每個簡易應急避險場所需投資20萬元,24個簡易應急避險場所總投資480萬元。全市避難場所投資需要3480萬元,市級1400萬元,縣區級8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1280萬元。
2、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項目
⑴地震監測台網建設
數位化改造現有的地震觀測台站。建設形變、電磁、地下流體觀測網路。積極參與首都圈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台網建設,建設一到兩個綜合觀測台站。建設1個納入省網的井下綜合觀測台,開展測震、形變、流體、電磁等綜合觀測。建設1個形變台,1個跨斷層連續觀測台。總投資500萬元。市級200萬元,縣區1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200萬元。
⑵礦山地震監測等特殊台網建設
以同煤集團為主,建設礦山數位化測震與聲發射遙測台網,用於監測礦山地震、煤礦塌陷,力爭對煤礦塌陷與礦震引起的瓦斯異常做出預警。台網包括15個子台,一個台網中心,一個數據處理與協同工作平台。以冊田水庫、趙家窯水庫為主,建設水庫測震台網,用於監測水庫地震。投資由企業解決。
⑶分析預報理論與方法研究
依託指揮中心技術系統,完成地震預報基礎資料庫建設,進行大震判定研究,對現有觀測手段進行一次映震能力的清理,對現有用於預報的測震學指標進行一次套用性整理。共需經費50萬元。市級30萬元,國家和省支持20萬元。
3、城鎮農村工程防禦建設項目
⑴活斷層探測。開展市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配合有關部門完成1:25萬數位化活動斷層分布圖,完成1:5萬—1:1萬活動斷層條帶狀地質圖。需投資1600萬元。市級6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1000萬元。
⑵震害預測。完成市、縣級震害預測。建立包括地震危險性資料庫、建築物震害預測資料庫、生命線工程震害預測資料庫、地震次生災害預測資料庫、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預測資料庫等內容的震害預測資料庫。需投資250萬元。市級100萬元,縣區1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50萬元。
⑶地震小區劃。首先開展御東區地震動參數小區劃工作。爭取完成縣級以上城市地震小區劃工作。共需投資500萬元。市級200萬元,縣區2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100萬元。
⑷強震動觀測台網建設。建設重大工程和重要設施強震動觀測台網,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提供實時地震預警信息。強震動觀測台網子台數目視觀測對象確定。需投資500萬元。由市級相關單位分擔200萬元,國家和省支持300萬元。
⑸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程。搞好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程調查、評價、宣傳教育,技術開發、推廣、指導、培訓等工作。 “十二五”期間,在示範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共需投資600萬元。市級100萬元,縣區200萬元,國家和省支持300萬元。
4、群測群防與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項目
⑴“五網一員”建設。編制聯絡員手冊。加強對聯絡員的培訓,輪訓全市的群測群防聯絡員。共需投資150萬元。市級30萬元,縣區100萬元,國家和省支持20萬元。
⑵防震減災教育基地建設。建設一個縣城現代化的防震減災教育基地。共需投資300萬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解決。
五、保障措施
(一)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防震減災體系建設。在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國家、省重點防禦區地震安全工程,全面推進我市防震減災體系建設。
(二)努力提高防震減災工作管理水平。政府承擔防震減災工作的各部門,要認真履行防震減災工作職責,積極行使部門管理職能。明確和強化各部門依法搞好防震減災工作的社會責任,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地震部門作為同級政府統一管理防震減災工作的主管部門,要積極推進“十二五”規劃的制定與落實。
(三)加強法制建設。認真貫徹實施防震減災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規章和制度。依法加強防震減災工作。增強全社會依法履行防震減災義務的意識。
(四)提高隊伍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改進防震減災工作隊伍的構成,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加強現有人員理論學習與在職培訓。加強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原創能力,積極創造科學技術研究條件。加強與各個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技術合作機制,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全面提高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五)保證規劃項目的正常投入。建立與防震減災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加大防震減災事業投入力度,保證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項目建設的投入。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多元化的防震減災事業投入體系。
(六)落實資金保障。我市防震減災規劃重點項目總投資為18280萬元。爭取國家、省安排投資7170萬元,市級投資6810萬元(含市企業與相關部門分擔的300萬元),縣區相應配套4300萬元。切實保障防震減災各項投入及時到位,紮實提高我市防震減災能力,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