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詩》是蕭綱的詩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詩》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蕭綱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喧塵是時息,靜坐對重巒。
冬深柳條落,雪後桂枝殘。
星明霧色淨,天白雁行單。
雲飛乍想閣,冰結遠疑紈。
晚橘隱重屏,枯藤帶回竿。
荻陰連水氣,山峰添朋寒。
冬深柳條落,雪後桂枝殘。
星明霧色淨,天白雁行單。
雲飛乍想閣,冰結遠疑紈。
晚橘隱重屏,枯藤帶回竿。
荻陰連水氣,山峰添朋寒。
作品賞析
《顏氏家訓.文章篇》引沈約的話說:“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沈約去世時簡文帝蕭綱才十歲,但簡文帝受他的影響很深,在《與湘東王論文書》中,推崇他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簡文帝有些詩作明白流暢,不加詮釋即可誦讀。雖然時或傷於輕綺,甚至流於庸俗,但多數寫景之作都清新典雅。這首《大同十年十月戊寅》即是一例。
大同十年,即公元544年,簡文帝入主東宮已經十三年。在文學侍從之臣庚肩吾、徐摛等人的培養薰陶下,他的詩早已形成了宮體風格。大同十年前後他與文學諸臣唱和酬答,寫了不少作品,其中標明作年的,就錄有《大同八年秋九月》、《大同十年十月戊寅》、《大同十一月庚戌》三首詩。雖然不是同年創作的,然而時序上的排列很明顯,第一首作於重陽節,是初秋;第二首作於秋冬之交;第三首作於冬季。而第二首寫得最有特色。
詩作雖然明白如話,但仍有幾處需要解釋一下。“喧塵”,塵是佛教用語,指人世;喧塵意即繁鬧嘈雜的人世。“枯藤帶回竿”,“帶”作“映帶”解。“竿”,竹之主幹,《詩經·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此處即借指竹子。回,迂迴曲折的意思。乾枯的藤條與錯綜迂迴的竹子若即若離,上句的“晚橘隱重屏”,意即深秋的橘樹在重屏後若隱若現。兩句都是以虛寫實的手法。
起句便有意思。“喧塵是時息”,不是因為塵喧已靜方來獨坐,而是因為獨坐忘機,才塵喧頓息,留了無限的餘地給下文。獨坐望山,最能引人遐想。“靜坐對重巒”仿佛一架五彩屏風即將展開,眼中的景致也要淋漓寫來,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餘地,形成對下文的期待。
後面十句,每兩句都形成工整的對仗,聲律十分和諧,而對於字句的選擇與提煉,亦達到了熟練自然的程度。雖然不夠簡練,但秋冬之際的蕭條冷落是被勾勒出來了。“冬深柳條落,雪後桂枝殘”,柳條是早已凋落,精神終年蒼翠的桂樹,被積雪壓過也顯露出衰殘之態。這兩句點染景物色彩蕭淡,透出一重幽冷之意。“星明霧色淨,天白雁行單”這兩句最有意境。秋冬之際的夜空,星明霧淨,曠遠澄澈,沁人心脾,色彩的純潔明淨帶來空靈飄遠的感覺。“天白雁行單”,似乎與夜空矛盾,但簡文帝另一首《夜望單飛雁》中有“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聲嘶何處歸”之句,正好給“天白”作了註腳。“天白”當是明星、銀河輝映之下,夜空明亮澄澈。在明澈的夜空里,一行鴻雁孤單地南飛而去。這飛動的雁行以不同於全篇的動感增添了景物的幽謐。
“雲飛”二句則由賞景沉入浮想:當天邊升起參差的暗雲時,就仿佛是海市一般,令人想起那是變幻不定的重樓疊閣;而遠處河塘凝結的薄冰,自高處望去,也叫人疑心的鋪展開的一襲潔白紈素。這似乎是比喻,其實不是,而是一種觀賞中的幻覺意象。運用這種方式展示客觀事物,既生動形象,且巧妙地傳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但對“雲飛”、“冰結”之境的描繪,帶有一種迷離恍惚的效果。
當詩人從遠景的浮想中,收目俯臨宮苑近處,景物便不同了、此刻吸引他目光的,已是夜色中的“晚橘”和藤、竹。在屏圍宮苑的重重牆垣間,時可見到暗綠的樹影,那就是屈原歌詠過的南國之橘。而今是在冬天,它雖不再有“綠葉素榮”的氛氳之態,大約還保持著“蘇世獨立”的蒼青之色吧?假山、苑池邊,則還有蔓延的細藤,宛如游蛇一般,不過已消退了綠意。唯有竿竿細竹,自迂迴的山石後探出,依舊疏影颯颯,不失春夏之氣韻。詩中的“重屏”、“枯藤”,本不能引起多少美感,然而詩人掩映四季常青的“晚橘”和“綠竹”,便頓然使畫面增添了幾分暖意和生氣。
末兩句“荻陰連水氣,山峰添月寒”比較費解。荻是水生植物,多於秋天的蕭瑟淒涼相聯繫。荻花的陰影連著冰面上飄浮的水氣,而重巒疊嶂的峰影,仿佛因慘澹的月色而更加清寒。
縱觀全詩,詩人雖然風骨柔弱,但藝術上的感受提煉還是敏銳而精緻的。
作者簡介
蕭綱(503―551),梁代文學家。即南朝梁簡文帝。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第三子。由於長兄蕭統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