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很側扁。背鰭始於項背,臀鰭始於胸鰭後方,均不連尾鰭。偶鰭都有分枝鰭條;左右胸鰭相似,側位,腹鰭鰭基短,喉位,近似對稱。尾鰭後端雙截形,鱗中等大。兩眼兼 有鮃及鰈特徵,同位左或右側;上眼接頭背中線。鼻孔每側2個,位吻側,兩側對稱。口大,前位,斜形,上頜達眼遠後方,有輔頜骨。兩頜牙發達,犁骨牙一群,齶骨牙每側一行。鰓蓋膜分離且游離。鰓峽略窄,不為深凹刻狀。鰓耙短密,尖叢狀。假鰓發達。有眼側頭體暗褐色,無眼側污白色。奇鰭棕褐色;胸鰭黃色有小褐點。幼魚體長約100毫米時,其眼側自鰓孔到尾柄常有4條橫帶狀的暗紋。頭骨在無眼側前額骨與額骨間有一偽頭中骨。尾舌骨側面呈長四邊形。椎骨後四腹椎有腎脈弓及叉狀腎脈棘。有肋骨與後匙骨。下鰓蓋骨前端丁字形。成魚體長可達600多毫米。
分布範圍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塞席爾群島、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波斯灣、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越南、泰國、高棉、日本、中國、菲律賓、印尼、紐幾內亞、澳大利亞等海域。
生長環境
本魚為底棲性魚類,在秋冬季節會遷移到淺海區。仔稚魚時期兩眼左右對稱,成長後逐漸移至左側。平時大多停棲于海底,將身體藏至泥沙中,可隨環境略改變體色,屬肉食性,以小魚和小型甲殼動物為食。
經濟價值
食用魚,適合油煎後紅燒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