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圲岩洞,座落於貴州省綏陽縣太白鎮富裕村白花組地界,因供奉有佛像,香火旺盛而得名。也叫大圲古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圲岩洞
大圲岩洞,天然生成。岩洞兩側,各有一天然穿洞布局,長約20米,甚為巧妙。還有一天然瀑布從崖上飛下,落差150餘米,也算壯觀。大圲岩洞,自古即有佛像供奉,差距只在規模大小。最早供奉的為觀音佛像。後人圍繞觀音佛像開展過一系列的修繕活動。
20世紀20年代,在劉輝堂(時住白花楊家田)的主持下,在梁永惠(時住白花坎上)、梁正財(時住白花大屋基)二人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大圲岩洞的自然環境,為觀音佛像修建了木質結構的觀音樓。
20世紀40年代,梁氏族長梁金山(龍建人)、副族長梁萬發(打鬥千人)主持修建梁氏祠堂,選址梨子樹(現名鄉公所)。因修建祠堂需要蓋瓦,遂將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的白花寺拆除,除瓦片和四個柱石外,其他全部搬到大圲岩洞,置於水穿洞旁、瀑布左側開闊台地。
20世紀50年代土改時,從白花寺遷移到大圲岩洞的古廟被分配給王義宣。王義宣遂將古廟拆除搬到大窩盪。劉輝堂主持修建的觀音樓仍然保持完好,供信眾參佛朝拜,也供楊世林修行所居。楊世林(1880-1953),法名楊真法,曾師從梁永懷(1868-1913)習四書五經;師從梁永舉(法名梁明靈)習佛法道事,被當地人尊稱為楊先生。
楊世林曾在大圲岩洞觀音樓親筆題寫對聯一幅:
上聯:觀空有色西江月;
下聯:聽視無聲南海潮。
楊世林於1953年在大圲岩洞觀音樓坐化後,其門下弟子將其葬於水穿洞旁、瀑布右側的觀景台,與大圲岩洞長相伴。
21世紀初,大圲岩洞觀音樓失火。
2009年6月,以楊芝貴、梁華普等人為會首,化緣重新修繕了大圲岩洞觀音樓。
2014年1月23日,大圲岩洞觀音樓再失火。
2018年,在周后龍的主持下,利用現代理念重新對大圲岩洞進行了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