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中學

大化中學

廬江縣樂橋鎮大化初級中學,坐落在廬江、樅陽、桐城三縣交界的岱鰲山腳下。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人文豐厚,這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化中學
  • 創辦時間:1933年
  • 所屬地區廬江縣樂橋鎮
  • 類別:初級中學
簡介,創始人,辦學宗旨,現任領導,

簡介

該校的前身是一所私立國小,創建於1933年,由我國著名法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傑出的組織者和開拓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周新民先生創辦。建校之初名曰“競存國小”,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意;後更名為“陡崗國小”(縣立);1969年附設了國中班;1987年9月國小部和國中部分開,國中部留在原址,更名為“廬江縣陡崗中學”,國小部另址重建;1994年大化鄉建鄉,該校遂更名為“廬江縣大化初級中學”;2004年,因大化鄉併入樂橋鎮,於是該校又改名為“廬江縣樂橋鎮大化初級中學”,並一直沿用。
隨著時局的變化和教育形勢的發展,該校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學校占地40多畝,建築面積4100多平方米。校園“四區”分開,布局合理,道路開闊,綠化美觀。學校擁有圖書室、實驗室、多功能教室、電腦教室等,辦學條件已大為改善。學校現有12個教學班,36名教職工,近700名學生。
位置
廬江縣大學初級中學

創始人

(1897—1979),原名周駿,別名振飛,安徽廬江縣大化鄉(已併入樂橋鎮)陡崗村人。早年曾在家鄉興辦兢存國小(後為縣立陡崗國小),後到外地工作,一直關心學校的建設秘教學,常寄圖書、教具資助該校,暮年常以書信詢問辦學情況。  在“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學生愛國運動,曾任安徽省學生聯合會副會長。民國11年赴日本明治大學研究院攻讀法學,回國後在皖省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民國15年(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左派)安慶市黨部執委、安徽省黨務執監委員會候補執委兼書記長,積極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安徽的大革命運動作出貢獻。民國16年(1927)3月20日,蔣介石由九江來到安慶,周新民出席歡迎會。蔣介石在即席講話中,散布同北洋軍閥妥協言論,周新民在會以致答詞方式,據理予以痛斥,明確指出:“合作是有限的,我們不能與流氓、政客同流合污,國民革命對外要打倒列強,對內要剷除軍閥,我們決不能與軍閥妥協。”發言結束,全場鼓掌,一致贊同。蔣介石勃然色變,未終席即拂袖而去。周因此而遭到了蔣介石的通緝。  30年代中期,周新民在上海協助沈鈞儒等籌建上海各界救國會,是救國會的發起人之一,以後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長期從事地下工作,在河北訓政學院、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香港達德學院任教。民國27年(1938)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周回到安徽,在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會工作,並任安徽省總動員會委員會組織部副部長兼總幹事。民國31年在重慶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前身),民國33年被選為民盟中央委員,民國35年隨民盟總部遷往上海、南京,為維護“雙十協定”,實施政協決議,發展民盟組織,而奮不顧身地工作。民國37年在香港協助沈鈞儒先生恢復民盟總部,公開聲明與中國共產黨合作。  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署秘書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瀋陽市副市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曾率代表團出席匈牙利國際法學會第五次大會,是第一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和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一生,為中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著述有:《民法根論》、《親屬繼承》、《物權》、《債權》、《民事訴訟法》、《婚姻法講話》、《中國民主同盟簡史》等。1979年10月在北京逝世。

辦學宗旨

該校始終堅持“最佳化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素質”的辦學宗旨,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積極推行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已形成“文明、自律、勤奮、進取”的校風和“團結、奮進、博學、強身”的學風。
自1933建校,該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而校園本身也成為了當地“三個文明”建設的視窗和陣地。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大化中學人會繼續秉承先輩遺志,奮發圖強,為祖國的騰飛不懈努力。

現任領導

校長: 魏張信
黨支部書記: 陳明義
副校長: 張國春 吳申澤
教導主任: 吳業餘 嚴安(副)
總務主任: 湯其榮
團支部書記: 饒得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