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刁家村,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刁姓、呂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地處托母山北口處,故命名洪北口村。其中呂姓居住於洪北口村前河的上游,取名上呂家(解放後一直與大刁家為一個行政村)。清康熙初年,更名為大刁家村。 大刁家村位於小紀鎮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5′。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東與西野口村接壤,西與小刁家村為鄰,北與小紀村相連。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東至九頂梅花山,西至野牛石(太陽埠),南至托母山,北至陽關地,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6公頃,山嵐面積約26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果樹、芋頭等。 2002年,全村540戶,1432人,有刁、姜、杜、修、胡、王、紀、呂、崔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刁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刁家村
- 別名:大刁家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數量:1432人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大刁家國小。1970年,集體建校舍60餘間,成立大刁家國中,在校學生200多名。1988年,大刁家聯中與小紀聯中合併。1999年,大刁家國小由5個村聯辦,形成規模化管理學校,有教職工22人,在校學生180餘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 大刁家村業餘京劇團,歷史上就小有名氣。村大秧歌也多次在海陽市匯演中獲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百公斤,以糠菜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36輛,機車77輛,電話218部,彩電450台,冰櫃14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屋破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不足6平方米。1980年後,全村對街道、建房實行統一規劃。1999年,全村統一整修街道6條,修環山路25里,使街道寬敞衛生,山路車輛暢通。到2002年,全村建新房200餘棟,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8年,集體買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1980年投資10多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90年投資18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1995年投資12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1999年安裝了控程電話,村內通話免費。自1998年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人民幣12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10月,杜孟經夼里村蓋加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刁家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成立村黨支部,先後由修蘭昌、修蘭芳、刁忠起、姜國賢、刁學頌、姜玉禎、刁學模、刁學歲、崔雲香、刁書海、刁書信、刁志強、刁書策(代)、刁書雲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69名。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有杜孟、修蘭芳、刁和訓、崔德貴、姜振芳、姜國棟、崔雲香、刁學頌、刁學連、刁書策、刁書雲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刁書雲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