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八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

大八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

佚名編著的《大八義》編創於清末,是為評書藝人口傳的“道兒活”。 北宋哲宗年間,三月三日揚州召開群雄會,宋士公攜師弟獻藝賀號重振八卦門,趙華陽“酒雨箭”打張賀巧得“戒淫花”;奸相蔡京的叔父、山東青風寨寨主蔡嘯天赴揚州殺官奪印,關帝廟八義大戰蔡嘯天,左雲鵬救徒出險,劍斬殺父仇人;南清宮八千歲丟失冠袍帶履,蔡京、童貫陷罪於八義,八卦門傳人皇姑趙品娟力主八義戴罪尋寶、捉賊完案;八義赴山東兩探大虎灘吞龍套口,敗在盜寶人“金花太歲”濮連手下;八義夜襲紅花溝,趙華陽施展奇功奪寶;趙品娟義會群俠,辨識假冠袍帶履;八義友人魯清設調虎離山計。八義解兇犯進京,汴梁城石祿怒打蔡京;真寶被流轉山東,八義直逼大梁口;大梁口寨主“金刀”武曉誓死不交真寶,雙方惡戰傷亡慘重,武曉剖腹自戕。八義金盆洗手,退出武林。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八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
  • 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 頁數:534頁
  • 開本:16
  • 作者:佚名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佚名編著的《大八義》塑造了“寶刀豪俠”宋士公、“神偷照不肖”趙華陽、“草上飛”苗雲光、“水上漂”白勝公、“重瞳秀士”張文遠、“震八方鬼剃頭”陶玉春、“鑽天猴”阮洪芳、“徹地鼠”阮若芳八個主要人物,八人各占一卦,而八義的師父左雲鵬即為八卦當中的黑白陰陽魚,故稱“金針八卦道長”。

圖書目錄

第一回 左雲鵬恩收入弟子 趙華陽私訪霸王館
第二回 為請彭化龍盤桿背書 劉榮下轉牌群雄聚會
第三回 爬碑獻藝巧計盜花 八義成名結仇賊黨
第四回 揭皇榜雲李人府當差 雪私恨金花太歲盜鎧
第五回 請何玉初會丁雲龍 得秘信頭探打虎灘
第六回 群雄敗走獨龍口 魯清調計捉賊人
第七回 劉榮請石祿出世 普蓮棄山寨遠逃
第八回 杜林無心逢山寇 豪傑有意賺賊人
第九回 轉角樓石祿拐馬 密松林毒打五龍
第十回 中三畝園應誓拿普蓮 八賢王賀號石祿得馬
第十一回 徐立獻寶鎧二鋒漏洞 石祿擒普蓮俠客出山
第十二回 丁銀鳳王家招贅 小毛遂伯侄相逢
第十三回 巧設計誆哄三寇 三畝園普蓮遭擒
第十四回 護賊鎧眾英雄入都 獻奇能賢王府試藝
第十五回 姜文龍奉命接姐 何家口惡賊行兇
第十六回 三手將驚走銀花太歲 厲藍旺結交分水麒麟
第十七回 警淫賊刀削左耳 報私恨計害維環
第十八回 義僕文魁葬屍報信 凶僧普月探莊殺人
第十九回 厲藍興安排防賊黨 石錦龍雙鞭戰淫徒
第二十回 白蓮花三探電家莊 鞭對劍力擒賽朱平
第二十一回 報前仇倒點人油蠟 結後怨電龍訪強徒
第二十二回 使巧計馬得元人川 莫家村穿山熊鬧店
第二十三回 扮新婦大鬧呂閣寨 躲飛災合家逃外鄉
第二十四回 穿山熊大鬧兌城縣 莫父子避禍走他鄉
第二十五回 石祿誤走火龍觀 老道火燒穿山熊
第二十六回 榮一言指迷途 石祿樹林劫褲子
第二十七回 魯清打店趙家坡 杜杜林設計盜火弩
第二十八回 混海龍賺死丁春芳 眾英雄大破火龍觀
第二十九回 群雄打店黃林莊 霍坤訪婿立擂台
第三十回 霍小霞擂台打淫寇 何公子比武巧聯姻
第三十一回 魯清用計誆弓彈 杜林激怒翻江龍
第三十二回 銜素恨傅虎探花 霍小霞彈打淫寇
第三十三回 穿山熊戲耍張文亮 白勝公巧遇眾英雄
第三十四回 畢振遠父子同訪婿 猛英雄大戰未婚妻
第三十五回 石錦龍決鬥畢振遠 神槍焦解圍定良緣
第三十六回 畢振遠方婿走四方 二龍口揭榜擒賊寇
第三十七回 糧食市父女賣藝 西頭路石祿比武
第三十八回 穿山熊黑店收卜亭 小杜林奉命搜賊寇
第三十九回 夜行鬼戲耍捉刺客 雲中燕路遇陰陽鬼
第四十回 崔成獻地圖報恩 魯清察地形派將
第四十一回 小粉團設計採花 霍小霞彈打淫寇

文摘

第一回 左雲鵬恩收八弟子 趙華陽私訪霸王館
話說炎宋興,趙匡胤坐了天下,改國號為大宋,是為宋太祖。那時天下太平,萬民樂業,傳至太宗。此時有二次回朝的老臣神算軍師苗光義,袖內乾坤算得準確,他早已測及將來傳至八代之時,若是暴病駕崩,此地便不能建都了。後來太宗垂問,那時可上那裡去呢?苗軍師跪奏:“臣已然覓好建都之地。”太宗忙問“何處”?軍師說:“就是臨安,那裡最好。”後來傳至神宗、仁宗、哲宗、英宗、道宗、徽宗、欽宗,到了徽、欽二宗,被掠北國,果然遷都臨安(今之杭州)。在徽宗時代,朝中有一臣,姓趙名會,官拜左班丞相。此人年邁,辭官不做,告老還家。那徽宗乃是一位有道的明君,有一弟名叫趙昆趙毓淼,官拜八主賢王之職。趙會上殿跪奏:“臣因年邁,無力國事,懇請赦免殘軀,回家休養。左丞相之事,拜求八主賢王替代。”當時徽宗允奏,賞食全俸帶職還家。那趙會得了旨意,即時謝恩,回到家中,收拾細軟物件,雇騾馱轎車輛,回江南會稽縣北門外趙家莊。他們走在中途路上,面前有座大山,正走山下,忽然山上一棒鑼聲,跑下一支人馬來。那群人到了山下,立時將道路給橫啦,當時嚇得趙會顏色更變。
少時從山中跑出一匹馬來,馬上有一山寇,看那賊跳下馬來,身高頂丈,胸間厚,膀背寬,精神足滿。往臉上一看,面如黑鍋底,抹子眉下環眼努出眶外,大鼻頭,翻鼻孔,火盆口,唇不包齒,七顛八倒,四個大虎牙,呲出唇外。連鬢絡腮的須子,形似鋼針,好似鐵線,大耳相襯,長得非常兇惡。頭戴青布軟巾,青布靠襖,月白布的護領。黃絨緞十字絆,青布中衣,登山灑鞋筒被襪子,青布裹腿,外罩一件青布的大氅上繡花架。懷中抱著鋸齒狼牙刀,到了山下,說聲:“孩子們,把馬接過去。”他當時跳下馬來,一捏嘴唇,哨子一響,又從山裡跑出一片人來,高矮胖瘦,老少醜俊不等,各人手拿著各樣的軍刃,在山口裡面,半出半人,止住腳步。就聽那黑臉大漢口中說道:“不怕王法不怕天,也要女眷也要錢;駕登九五從此過,留下人錢放回還。牙崩半個說不字,英雄刀下染黃泉。”趙會有一家人名叫趙順,他上前說道:“山主您有甚么事情,容我報告我們主人知道。金銀很多,任您自取,不過家眷一層,是我家主人年邁,並無少婦長女。”那山寇一聞此言,哇呀呀的怪叫,那趙順速忙來見主人,稟報此事。
正在危急之時,忽見山北一老者口念:無量佛,好一個膽大的強徒,你敢斷道劫人,待貧道下去,叫你知曉我的劍法厲害。”那山寇一聽此言,知道此人的厲害,說聲:“咱們走吧,劍客爺來啦。”說完他頭一個就跑進了山口,那些個兵丁是滾的滾爬的爬,一齊跑散。原來,此山名叫黑蟒山,山上梟聚著許多山賊草寇,全是蓮花黨之人。大寨主賽太歲馬彪,二寨主雙刀將馬豹,三寨主金槍將張文奎,手下有嘍羅兵千名以上,專在各處斷道劫人。他們今天下山,巧遇劍客左雲鵬金針道長。因為趙會在朝為官,吃齋念佛,齋僧布道,廣行善事,所生一子趙庭,今日回鄉,不想中途路上碰見山賊,得有貴客來救。
老家人趙順上前拜謝救命之恩,並問:“此山何名?”老者道:“此乃黑蟒山,乃是一股背道。你們怎么會走到這裡來啦,今天是多虧遇見劍客爺,要不然那還了得。”趙順問道:“不知劍客爺貴姓高名。”老者說:“無名氏”。說完,那位老者走去。他們這才一同回到會稽縣西門外趙家莊,老夫妻撫養趙庭。這一年,家中著了一把天火,雖然沒傷人口,可是已燃燒了個片瓦無存,只好移居北院。趙會一想,這是自己行善事所趕,這才令人取過文房四寶,立時寫了四個大字:僧道無緣。大門緊閉,在家中隱居。將有半年,一日,忽然門前敲打木魚,梆梆的山響。老家人趙順,在門房只當沒聽見。那趙會在後院一聽,就叫過老家人來問道;“趙順,你可聽見外面有人嗎?”趙順說奴才不知。趙會說:“那外邊有出家人化募,你問一問他識字不識,那牆上沒寫著嗎?叫他上別處去罷。”趙順聞聽連忙答應,來到外面一看,見有一個老道,坐在蒲團之上,盤膝打坐,面前放著一個木魚,到了切近可聽不見木魚的聲音。他一看老道生得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準頭端正,四字海口,三綹黑髯胸前飄擺。頭戴九梁道冠,身穿八卦道袍,上繡八封肩擔‘日月,看那道人真有些仙風道骨。趙順上前說道:“這位道爺,您不認識字嗎?”那老道一抬頭,口念:無量佛!善哉善哉。說道:“施主,貧道我倒認字。”趙順說:“您既然認字,您看上邊寫得明白是僧道無緣,您改門去化。”老道說:“施主您是貴家主人?”趙順說我不是,我是管家。老道說:“啊,原來您是管家,請您往裡回稟,我一不化房屋地產,二不化柴米,三不化磚瓦,四不化木料。”趙順一聽,說:“道爺您全不化,您可化甚么呢?”老道說:“我就化您後宅的那位公子爺。”老家人一聽,忙說:“道爺您快走吧,我家員外齋僧布道,修下一子名喚趙庭。家中千頃就是一棵苗。”道爺說:“您給往裡回稟,就說我不帶走,我是白天修文,夜間習武,給你們趙氏門中增光耀祖。”趙順一聽,遂說:“道爺您在此少等,待我到裡邊給回稟一聲。”說著轉身來到裡邊,見了趙會說道:“回稟員外爺,門外果然是位道爺,在那裡意欲化緣。”
P1-2

序言

在清代的通俗小說中,有一種俠義小說(又稱“武俠小說”),內容多寫俠客、義士協助清官破案和除暴安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本單元推出的就是俠義小說系列。
在我國,俠義文學的傳統可謂是源遠流長。
俠義精神原出自戰國時代的遊俠之士,指的是俠客們身上的一種扶弱抑強、見義勇為的精神。在先秦時期,這些“匹夫之俠”因為“儒、墨皆排擯不載”而“湮滅不見”(司馬遷語)。到漢代,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敘寫了朱家、郭解等“布衣之俠”、“間巷之俠”的故事,歌頌他們重言諾、輕生死、講義氣的俠義之風和品質。二千多年前的《遊俠列傳》可說是俠義文學的濫觴。
在唐代,俠義小說成為唐傳奇比較引人注目的一支。中、晚唐時期,一方面藩鎮作亂、割據,吞併、爭鬥不斷,競相蓄養、網羅人才;另一方面社會動盪,民眾不堪其苦,也幻想、期盼那些身懷絕技的俠義之士為他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就造就了俠義小說生長、發展的現實土壤,使其順應這樣的形勢和社會心理而興起。唐傳奇中最著名的俠義小說是《虬髯客傳》,還有被稱為俠義小說三大名篇的《聶隱娘》、《崑崙奴》和《紅線》。但是,唐傳奇中這些短篇作品,以及宋、元時期的“朴刀”、“桿棒”之類話本,嚴格地講還只是俠義小說的雛形,直到清代才發展成為定型的通俗長篇小說。魯迅在論及《三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時指出:“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餘年而再興者也。惟後來僅有擬作及續書,且多濫惡,而此道又衰落。”可說是精闢概括了俠義小說在清代從興起、定型,一直到繁榮、衰敗的全過程。
縱觀俠義小說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作品在思想傾向上對統治集團和官府的反抗精神在逐漸弱化和消解。在《遊俠列傳》中俠士們“以武犯禁”、挑戰官府的精神受到肯定。在唐傳奇乃至《水滸傳》中,俠義英雄們雖然還有些桀驁不馴,但在很多情況下已為統治集團和官府所支配、約束,成為他們的工具。而到了清代,作品中的俠客們已與“清官”統而為一,俠義行為已納入官府的運行機制之中。魯迅指出:“凡此流著作,寓意在敘勇俠之士,……而必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可謂一語中的。總之,俠義小說雖然對封建統治的黑暗有所暴露,但都持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藝術上也缺乏較高成就。
《三俠五義》問世後,在社會上受到廣泛的歡迎,接著又許多跟風之作出現,這其中就有本系列收入的《大八義》和《小八義》(亦稱《英雄大八義》和《英雄小八義》)。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曾這樣概括它們的思想內容:
“這等小說,大概是敘俠義之士,除盜平叛的事情,而中間每以名臣大官,總領一切。……其中所敘俠客,大半粗豪,很像《水滸》中底的人物,故其事實雖然來自《龍圖公案》,而源流則仍然出於《水滸》,不過《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底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用之故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