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債

大債

《大債》是2012-02-01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債
  • 頁數:246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開本:16開
大債,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媒體評論,豆瓣書評,

大債

副標題: 全球債務危機·我們都是倒霉蛋!
原作名: Whoops!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e Can Pay
作者: (英)約翰·蘭徹斯特譯者: 林茂昌版次:1
開本:16開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2-01
頁數: 246
定價: 35.00元
裝幀: 平裝ISBN: 9787214079053
大債大債

內容簡介

銀行沒錢了!政府破產了!我們的錢怎么辦?我們的日子怎么過?歐債危機爆發了!美債測評降級了!中國真的還能高枕無憂嗎?冰島銀行破產了!冰島政府補救了!為什麼少數精英貪婪惹下的大禍,要幾十萬人共同承擔?美國的次級貸款:窮人明明沒錢,卻能拿到貸款,金融界到底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貓膩?如果你看不懂這個瘋狂的世界,那么翻開此書,像讀驚險小說一樣:輕鬆讀懂全球債務危機的來龍去脈,果斷了解全球債務危機對我們的影響,全面掌握應對全球債務危機的自保策略。欲知世界趨勢者,必讀!欲保自己錢袋者,要讀!從政者,了解大勢,運籌帷幄……從商者,尋找良策,應對萬變……每一個關心世界、在乎自己的人,都應該翻開本書!
這是個債債相連的時代,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把全球經濟攪得天翻地覆。本書為我們條分縷析全球債務問題的來龍去脈,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如何在這場大困局中知曉自己的處境,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抉擇。
書中有各種人物:貪婪、不負責任的銀行家,放水的監管機構,自以為是的政府官員,吃人的放款者,借錢揮霍的消費主義者,還有無辜的旁觀者,他們每個人都是這大債鏈條上的一環,這些人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一個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但我們卻一無所知的可怕現象:債務。當經濟的增長、生活的奢華全都是奠基於債務之上,如果有一天債台垮掉,誰是受害者?

作者簡介

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
英國著名的財經作家,曾獲多項新聞大獎。專欄作家,曾獲英國惠特布萊德新作獎和美國佛斯特獎。他定期為《倫敦書評》和《紐約客》寫金融方面的文章。2008年1月,他在《倫敦書評》上發表了《倫敦金融圈的子民》(cityphilia)一文,文中根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錯誤使用情形,預測將有全球性的崩盤發生。2008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印證了他的預測。如今,他以《大債》一書為我們呈現了全球債務危機到來的前前後後,深入淺出地揭穿了西方金融界的貓膩,告訴我們世界究竟在發生著什麼?我們究竟應該怎么辦?

目錄

前言

一個人人都在欠錢的時代借來借去,結果會怎樣?電影《安妮·霍爾》里有很多精彩的橋段。對我來說最棒的一幕,是艾爾維·辛格到安妮的弟弟杜安家拜訪。杜安把自己的幻想告訴辛格:“當我晚上開車,看到前面的車亮著兩盞大燈迎面而來時,我有時會有股衝動,想把方向盤一轉,向對方撞過去!我可以想像爆炸的那一幕——玻璃破碎的聲音,汽油漏出引起的熊熊大火。”那幕戲的爆點在於,當辛格聽了這番話,只冷冷地回答:“是喔,我該……我該走了,杜安,因為,我現在得趕快回到地球去。”我從來沒想過要和杜安·霍爾一樣,去撞什麼迎面而來的汽車,但我必須承認,有時候我也有很類似的想法。當我一個人在鄉下空蕩蕩的道路上疾駛,開著收音機,一路都很順暢時(雖然現在很少有這樣的路況),我腦海里就會閃過一個念頭,一個我從沒真的去實踐,更希望我永遠都不會去實踐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如果我在這個時候,突然把汽車打到倒車檔,會怎樣?如果你去問汽車迷,他們一定會先給你一個驚奇的表情,然後再給你一個大笑的表情,然後才會告訴你會怎樣。基本上,引擎會爆炸,會炸得粉碎,活塞桿會飛到空中,化油器會炸成碎片,產生難以置信的聲響、味道和濃煙,你會被拋到路邊,鐵定受重傷,也很可能當場斃命。這樣的解釋很有說服力,所以我發現,在高速行駛中打倒車檔的念頭,只在我腦中飛逝而過,大約每隔2~3年來一次,每次約持續半秒鐘。這使我很確定,我絕對不會做這種事。 光在中國,就有3000萬個孩子在學鋼琴剛邁入21世紀的那幾年,整個地球都在高速增長,就像是在風和日麗的空曠道路上以70英里的速度前進。在2000__2006 年間,西方世界的大眾媒體,主要報導的是小布希的選舉、“9·11” 恐怖攻擊、全球反恐怖主義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但除了這些事件之外,其實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是沒人注意,只是相關報導少得出奇:在這個期間,全世界的財富增加了將近一倍!2000年,全球的總GDP為36萬億美元,到了2006年底,這個數字是70萬億美元…在西方國家,當時的網路泡沫崩盤因被稱為“世界史上最大的資本破滅”而受到了太多的關注,以至於沒有人注意到西方經濟驚人的反彈。儘管股票市場大抵呈停滯狀態,理由我稍後會說明,但經濟體中的其他部門卻非常熱。西方國家以外的地區也是越來越熱。當時的油價每桶只要10美元,1999年的《經濟學人》有一篇評論曾鄭重提出警告:油價不會停在這個價位,我們可能得準備好面對每桶5美元的可能性。哈!2008年7月,油價一舉飆到每桶147.7美元,結果,造成產油國的資金泛濫。從阿拉伯世界到俄羅斯、委內瑞拉,所有產油國家 的財政部都很像電影《辛普森家庭》中的一幕場景:蒙蒂·伯恩 斯和史密瑟斯一邊撿起厚重的一沓鈔票互相丟擲,一邊大喊:“鈔票戰開打囉!”石油的需求非常殷切,因為新興國家正在經歷前所未見的經濟成長,尤其是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亞洲國家突然擁有了一批迅速增長、高度消費的新中產階級。中國的GDP平均每年增長 10.8%,而印度是8.9%。在15年當中,印度的中產階級人數(這裡指的是廣義的中產階級,即人口中已經脫離貧窮者)從1.475 億人增長到2.64億,中國則從1.74億增長到8億——我認為這是地球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 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的個人所得每年增長6.6%,這個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現在全中國有3000萬名小朋友上鋼琴課,印度2/5的中學男學生有固定的課後補習。當你有2.5 億人生活在經濟發展如此蓬勃的國家之時,你相當於是活在一個具有全新經濟展望的星球上。數以億計的人比以前更有錢,而且 還有更高的期望繼續去追求。於是油價上漲、製造業上漲、大宗物資(用來製造東西的東西)上漲,幾乎整個地球的經濟都很熱。樂觀者認為,在全球經濟以這樣的速度增長之下,說不定,我們可以開始考慮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可能性,例如在2015年之前,讓饑荒人口以及日所得低於1美元的人口比率減半。這個目標在設定之時看起來像是烏托邦的理想,但在世界比以前富出34萬億美元之後,這個史無前例的目標,突然間,好像有達成的可能了。如果你認為房市就要崩盤,放心,不會有人怪你的接著的情景,就好比是全球經濟有一天開著車,一路都很順暢,心想何妨試試把汽車打進倒車檔,接下來……砰!一場大車禍發生了!大多數人似乎都認為,這是晴天霹靂,是最出人意表的晴天霹靂。 但這也讓非常多人想要搞明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密切注意這場經濟風暴,開始寫這方面的主題,以作為小說背景的一部分。我很快就確信,這真是我所碰過的最有趣的故事。在我開始寫這個故事時,英國的北岩銀行倒了,事態變得再清楚不過了,我當時寫道:“如果我們的法律不設法改變,以便能夠管理超級強大、超級複雜、且潛藏著超大風險的新金融工具,終有一天,它們會引發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大災難。”剛好,當時的房地產明顯出現了泡沫,我還寫道:“如果你認為房市就要崩盤,不會有人跟你打嘴仗的。”我當時說對了,卻為時已晚,因為崩盤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已經備齊。然而,全世界的政府對2008年秋所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沒有準備,其懶散程度讓人吃驚,至今依舊如此。但我寫這本書的最重要理由,是因為這些事非常有趣。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故事,充滿了人文趣味和戲劇性。冷僻的數學、經濟學和心理學,是近幾十年來的問題核心,卻顯得深奧晦澀、神秘莫測,讓一般大眾無法了解。有關科學和藝術的“兩種文化”,我們已經聽了不少,而我們在2009年聽得特別多,因為那一年是斯諾開始用這個詞的第五十周年。不過我不確定,科學和藝術之間有一條大鴻溝的想法,今天是否仍然和五十年前一樣正確,例如,想要接受基礎科學教育的讀者將會發現,現在拿理工學位比以前容易多了。跨越你與金融世界的鴻溝吧,在我看來,金融世界和一般人之間的鴻溝似乎比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鴻溝大多了,如果金融業的成員不應像神職人員一樣,營造自己的神秘性,讓我們感到害怕和憤怒,那么,這道鴻溝就必須縮小。很多聰明的知識分子完全不了解各種經濟的基本知識,而這些知識在金融圈那幫人的眼裡,卻是世界運作的基本元素。對於金融和經濟,我是個外行人,但我希望能在外行和內行之間做對話。我想,你我應該都有一個共識:對這場全球債務危機,我們必須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下挫、如此嚴重的經濟風暴,我們對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的事情居然無法掌控,真是令人難以接受。想要重新掌控的方法之一,就是去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論你是誰,我想要把整件事弄清楚的欲望和你一樣強烈。這就 是這個故事最奇怪的諷刺:數十年來,西方世界信奉人格上與經 濟上的個人主義,但這場風暴之所以會形成,我們都有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經濟與政治都會受到這場風暴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它,並開始思考:接下來會怎樣?

第一章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從提款機取不出錢的那一刻講起
他們把金融商品包裝成一種天然資源
每個人被鼓勵享受便宜的信用
布朗,是一種屎的顏色
國家?閃一邊去吧!
投資銀行家是不會賠錢的
我希望來生進入債券市場,這樣可以威嚇任何人
銀行就是這樣垮台的!
沿用了700年的財務報表
你並非沒錢,你只是“流動性不足”
全世界最大的公司
為什麼兌現一張支票,你得花3天才能拿到錢?
蘋果公司跟蘇格蘭皇家銀行,哪家公司較安全?
我能買下一座小島,你呢?
他們早就和災難約好了日期,確保災難一定會來
殭屍銀行,嚇死人了!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
借錢給別人,再也不怕被倒債了
用500英鎊,買一輛法拉利的“選擇權”
用這個公式,就可以把雞蛋、奶油變成股票
你懂不懂,這才叫“避險”!
你用它們來避險,卻不知道它們也能加大風險
他的銀行,現在在我們手上
別把“不太可能發生”的事,當做“絕不可能發生”
頭號壞蛋、黑道大哥、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就在你身邊
金融業者的思維,與你絕對不一樣
大得嚇死人的全球債務
981年,我們現在所受的災難在那一年萌芽
摩根銀行,一場改變世界的周末營
當損失巨大的石油公司,遇見聰明絕頂的銀行家
一家空殼公司先吃下風險,然後……最後轉嫁給你
財源滾滾,最妙的賺錢法門
這么神奇的事,千真萬確發生了
到底AIG是怎么倒下的
請循“日本模式”,要么道歉要么自殺

第三章

你說,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弄懂房市飆漲的真正原因
擁有自己房子的美夢與惡夢
談房地產,就是在誇耀財富
因住房升值就覺得自己發了財,是很愚蠢的
想清楚:房子真是你的嗎?
各國房貸都有特色
我們的欲望,以及現代生活的失落感
就這樣,我們一步步走向危機
房市、股市與債市裡的博傻理論
這個渾蛋完全正確
利率為什麼會這么低?
總之,有問題推給中國就對了

第四章

忍者也能借錢
明明是糟糕的債務,卻成了誘人的投資
信用越差,越是好生意
李祥林,一個神秘的中國數學家
這些天才都變成了吸血鬼
一場叫做“掠奪性放款”的流行病
巴菲特的信用積分居然不高,你信吧?
聽聽一位次級房貸業者的告白
一個腦筋清醒的人,為什麼會貸款給忍者?
房貸中介坑窮人,銀行視若無睹
律師的新生意:跟爛銀行打官司
荒誕的金融怪象

第五章

真的沒風險,快來借錢吧!
埋藏於金融市場裡的地雷
我們越熟悉一件事,就越容易忽略它的危險性
經濟學家們最容易犯的錯誤,讓人哭笑不得
我們對與機率和風險有關的事天生就有障礙
在金錢的世界裡,風險是一種值得追求的東西
利率變得這么低,讓我小坑了銀行一下
要是能找到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組合,那就賺翻了
一個數學天才,兩個改變世界經濟的概念
到底是誰在瘋狂拋售股票?答案是:電腦……
過了這一點,全盤皆輸
那些天才們的思考很複雜,也很違反常識
“宇宙史上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我卻看到了兩次
金融理論就像平時好好的、只在撞車時失效的安全氣囊

第六章

政府呢?休眠中
我們如何走到這無法無天的地步
凱爾特之虎成了病貓
當一件事過於美好,美好到不像是真的……
調控房價?政府幹嗎要調控房價?
搞砸了?沒關係,寫封信解釋一下就好
多虧政客幫忙,國會通過了“禁止立法管銀行”的法律
連這個法案也廢了,華爾街從此無法無天
就算有法律又怎樣?政府監管照樣放水
證管會的調查,其實只是裝模作樣
經濟學家對過去3次不景氣,準確預測到7次
學者專家們已經漂蕩到真實世界之外
金融利益的力量,已經到了所向無敵的程度
坑我們的人,做每件事都是只想著賺錢

媒體評論

看完這本書,一路笑著去銀行!
——紐約時報
用精準的眼光、清楚的表達,和新鮮的幽默來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的瘋狂。很棒的書。
——約翰·歐法洛 John O’Farrell
這是當代瘋狂金融世界的路線圖,我們一直期待這么一本書。這本好書,簡單明白,沒有專業知識的讀者也看得懂——最重要的是,非常有趣。我鼓勵你們讀這本書。
—— 威爾·塞爾夫 Will Self
無限機智,不過這機智是建立在堂堂正正的大憤怒和清清白白的道德上。這是一本很棒的導引書,讓讀者變專家。
——喬納森·柯伊 Jonathan Coe

豆瓣書評

“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萬,你的命運掌握在銀行手中;如果你欠銀行一百億,銀行的命運掌握在你手中。”一則古老的笑話變成現代社會的真實寫照,金融海嘯自2007年以來一直沒有好轉,各國政府不斷紓困瀕臨破產的銀行。充斥著專有名詞的報導、迂迴的金融改革政策,你的錢正隨著時間逐漸流失,但你知道原因嗎?


淺白文字 實例說明

《大債》的作者約翰.藍徹斯特(John Lanchester)用幽默的比喻、淺顯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金融界的把戲,並將2008年金融海嘯的來龍去脈按照年代條列說明。書中也解釋了許多艱深晦澀的專有名詞,這些專有名詞時常出現在金融海嘯相關報導中,但通常都是以片面的解釋帶過,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含意。作者以日常發生的事情做比喻,讓讀者在看專有名詞時不會那么辛苦,也不會因為無聊就選擇跳過,因為「它們」就是整個金融海嘯的禍首。

《大債》裡面提到的一些例子台灣可能還看不到,當然也希望不會看到。像是作者提到有個留學英國的冰島學生有次要領錢,提款機居然說戶頭已經沒錢了,詭異的是,她確信自己的賬戶里有不少錢,原因就是冰島銀行沒錢了!冰島在金融風暴時宣布破產,並禁止一切資金外流,造成冰島幣一夕之間變成廢紙,在國外的留學生領不到錢,許多人被迫回家,而且也沒有工作,這就是經濟自由化的結果。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讓民間企業也能經營銀行,而民間銀行為了競爭,紛紛將資金轉換成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在市場上流動,也因為民營的結果使得經濟看似蓬勃發展——一種泡沫化發展。


玩弄利率 銀行自食惡果

本書主要是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主,但是作者也提到2000年網路泡沫化正是金融海嘯的起始點,一切都要從網路泡沫化說起。當時網路還不算普及,但是大家認為網路商機無限,紛紛砸大錢開了許多公司。兩年過去了,投資人發現網路並不容易賺大錢,於是公司紛紛倒閉,許多人破產,配合當時911事件的低潮,股價跌幅跟失業率都節節上升。美國當時的聯準會(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亞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為了復興經濟,將利率由原本的6.5%降為1%,這讓原本購買美國國債的投資人望而卻步,因為1%的報酬率實在太低了。另一方面,低利率卻也刺激銀行開始借款,讓他們使用「槓桿」來賺更多錢,也就是用更多的錢做更大的交易,風險當然跟著增加,最後引發了世界性危機。

在歐美國家儲蓄率低的風氣下,造成國民買東西幾乎都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付費,所以如果遇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幣值降低,能買到的東西也就相對變少。2003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利率又從原本的1%調漲成5.25%。銀行拚命想借錢給人民以賺取利息,當信用佳的買房市場萎縮後,房仲業便開始拉攏信用不佳的人也來買房,希望他們跟銀行借貸,於是創造了一種忍者(ninja)貸款——(no income, no job or assets),也就是次級房貸。

信用不佳的人們需支付的利息比一般人高,當物價上漲時這群人可能繳不出房貸,房子就會被銀行收回去。作者認為銀行家在遇到風險時,判斷能力就跟飯桶一樣,一廂情願的認為房價只會高漲:假設這群次級房貸的人繳不出錢,只要賣了他們的房子就可以回本了。

但是銀行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物以稀為貴。當繳不出房貸的人越來越多,銀行收回的房子也越變越多,這時候房價就會開始下跌,而且跌幅完全超出銀行家的預期。本來每月乖乖繳房貸的人看到其他房子一直貶值,也開始選擇不還貸款,讓銀行把房子收回去,結果銀行手中充滿了沒價值的債券,又無法靠賣房子填補虧損,最後只有破產一途。


穩賺不賠的騙人技倆

書中對於為何人們願意花錢買別人的債務做了詳細的解釋,說穿了就是人們的貪念在作祟。投資銀行為了賺錢,發明一種叫信用違約交換(CDS)的交易,也就是把違約風險轉嫁給其他人的交易模式。作者舉修屋頂為例,A家跟B家借了十萬元修屋頂,並且承諾一個月還一千元,B家就問C家有沒有興趣賺點小錢,雙方協定後決定由C家代收納一千元,然後A家每個月會給C家代收費五十塊,但如果B家付不出錢就必須由C家幫他們付。故事中A家代表貸款人,B家代表銀行,而C家就是買債券的投資人。銀行把風險轉嫁給投資人,自己只需要收錢,在正常情況下是個穩賺不賠的交易。

這個例子完全是AIG集團(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寫照。由於收了太多CDS,且貸款人又繳不出錢,銀行需付給投資人的錢遠超過收回的貸款,因信用萎縮所以到處都借不到錢,巨額的虧損只好交給政府去填補,當然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補。

作者屢次以諷刺的手法描述銀行家的聰明才智,更把他們稱為「宇宙大師」,但他們在某些事上卻又愚蠢無比。銀行家自作聰明的發明出另一個賺錢的手法——擔保債權憑證(CDO),其實就是次級房貸的債券,也就是金融海嘯的主因。銀行將債券分為ABC三級,A級最安全但是報酬率最低,C級則是報酬率高但風險大,受次級房貸影響最深的就是C級債券持有人,因為他們會最先虧損。隨著房貸風波越演越烈,銀行因為欠了太多錢而面臨倒閉,政府不得已介入紓困,像是AIG集團就需要一千億美元來維持正常營運。


夠了 我們不要買單

房價之所以會上漲,一方面跟銀行的煽動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社會風氣的影響。房子被視為安家立業的基礎,想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銀行也就抓住這個機會,提出許多優惠方案吸引民眾借貸。也因為低利率的關係,使得原本已經有房子的人想換更大更豪華的房子,或是多買幾間做投資,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借錢上。台灣跟美國相比,大概是處在快要泡沫化的時代,台北的房價屢創新高,幾乎都是投資者的炒作,雖然政府不斷祭出打房政策,但是往往影響一般老百姓而非有錢人。大家也看準了房價會一直上升,希望可以多買到一間房子,也許要等到某天台灣跟美國一樣房地產突然暴跌,投資客才會願意收手,貪多的下場往往就是負債累累甚至是破產。

“他們(金融業)不只埋下災難,還與災難約好日期,確保災難一定會來……”

在沒有爆發問題前大家都希望可以賺更多的錢,所以就想出各式各樣的花招讓投資人一頭栽進去,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投資,也證明了華爾街銀行家的失誤。只是承認錯誤彌補不了金融海嘯這個大破洞,雖然僅是少數人的金錢遊戲,卻要全世界的人來承擔。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知足常樂,儘管現在的生活已經比以前好太多,但是大家還是一味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人人都想要達到完美,卻忘了自己所處的世代已經是人類史上最好的世代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像是一次心臟病發作,只是要給我們一個警告,防範以後還有類似事件發生。

《大債》最後寫道:「回頭看,我們才知道剛剛度過了經濟上的黃金時代。只不過,那是個假的黃金時代。」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留下滿目瘡痍的經濟,各國的負債該如何解決至今還是個謎。也許該從最基本,也最為重要的出發點——我們的內心開始,在這個物價上漲、資源逐漸耗竭的世代,”夠了”也許是最好的解決之道。當大家對自己的現況感到滿足,不去要求更多時,這次的金融風暴也許就能安然渡過。

在這個低迷的年代,《大債》不僅期望讀者了解這次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也提供了未來的方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可以滿足於現況,不再強求更多的不義之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