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公信俗

大使公信俗

大使公信俗,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灌口鳳山廟大使公信仰神明即是四川都江堰二王廟中的李冰父子。鳳山祖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位於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北側的鳳山上。大使公信俗節日有農曆三月初七的年祭和五月初四大使公聖誕,每逢這兩個節日,各方善信雲集上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祭拜儀式和進香陣頭賽會的習俗,各種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動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2009年,“大使公信俗”被列入廈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12月14日,“大使公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4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使公信俗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集美區大使公文化保護中心
  • 項目編號:Ⅹ-48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灌口鳳山廟大使公信仰神明即是四川都江堰二王廟中的李冰父子。鳳山祖廟位於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北側的鳳山上,始建於明朝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祖廟建築由山門、前殿、天井、後殿、左右廂房和廟前日月亭組成。據《同安縣誌》和《鳳山祖廟碑誌》載:明朝時,深青驛站“有四川灌江縣人為丞”,驛吏“奉二郎神爐”。崇禎年間,“丞歿,遭兵燹驛廢,神爐棄道旁,獵犬將其銜至鳳山,臥守不離”。鄉人感到驚異,就築一小庵置祀,後將小庵改建成廟宇,即鳳山廟。民眾不知此神為何像,有神現夢於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過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職指揮大使過其地,少年美儀容,遂塑像肖之,呼為“大使公”。
大使公信俗
鳳山祖廟供奉的大使公暨清源真君神像
鳳山祖廟前有石碑兩方,為清乾隆丙午年間重修鳳山廟碑記,對研究鳳山廟與台灣關係及兩岸大使公文化傳播作佐證。廟宇幾經歷代重修,現保留乾隆丙午年(1786年)式樣,廟門的青石窗雕及盤龍石柱、青石獅雕、石柱楹聯保留原物,楹聯都是清時期同安的舉人、太學生所書,作對工整,書法技藝精湛。
該信俗從明末清初就傳至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鳳山廟也成為海內外廣大信眾前來祭祖、朝聖的聖地。清雍正乾隆年間,灌口鑾井(陳井)陳姓,大批遷居台灣,衍繁成為三重、彰化、嘉義、雲林的望族,所攜家鄉保護神香火,現祀奉灌口鳳山廟大使公的分爐有160餘座。認同鳳山廟為祖廟的信徒約有25萬人以上。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閩台交流的日益頻繁,每年前來祖廟朝拜的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區和國家的參訪團絡繹不絕。應台灣等地分廟的邀請,祖廟也多次組織“大使公護駕團”,赴台灣等地進行巡境和文化交流。

民俗內容

灌口鳳山廟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廟的李二郎。鳳山廟香火興旺,山下形成集市。為紀念來自四川灌口的神,該集市名為灌口鎮。祭祀大使公的節日有: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即指揮大使顯形以塑造金身之日,稱年祭(公祭);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為大使公聖誕日,祖廟舉行盛大的祭典;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為“天公日”,祖廟舉行盛大的廟會及大使公文化節活動,其間,各種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動高潮迭起、異彩紛呈。
大使公信俗
農曆五月初四大使公聖誕日,台灣各地分廟前來祖廟祭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灌口鳳山祖廟是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共同祀奉大使公的祖廟。隨著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閩南人下南洋謀生,帶去了家鄉的守護神“大使公”與信俗文化,從此,灌口鳳山祖廟與台灣、海外因此“結緣”,成為對台對外民間民俗文化交流的視窗與橋樑。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9日,廈門市集美區大使公文化保護中心經廈門市集美區民政局批准成立。廈門市集美區大使公文化保護中心的業務範圍為:(一)挖掘、整理和研究大使公文化;(二)促進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09年11月27—28日,僑鄉集美灌口舉辦鳳山祖廟首屆大使公文化節,與灌口國小百年華誕同慶。
2012年2月12日,“大使公”順利完成為期8天的台灣巡遊活動回到灌口鳳山祖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