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摩崖造像,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文物。位於廣安市岳池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佛寺摩崖造像
- 地理位置:廣安市岳池縣
- 所處時代:宋代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摩崖造像,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文物。位於廣安市岳池縣。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潼南區,是中國西南地區隋代至民國佛教石窟寺,包括崇龕鎮千佛寺石窟。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由大佛寺摩崖造像和千佛寺摩崖造像組成。大佛寺摩崖造像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達111龕734尊,次為道教題材,計12龕190尊,儒家及其它題材較少,僅5龕8尊。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43龕,各類造像311身...
彈子石摩崖造像,俗稱大佛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道,是重慶已發現唯一可以確認的元末明初石窟造像。彈子石摩崖造像現存造像8尊,古建築五佛殿1座。元代的造像1龕,高10.6米,寬10.14米,深2.8米,龕內造像為一彌勒佛二脅侍弟子。五佛殿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寬18.5米,進深兩間,深7.7米。
大佛寺摩崖造像,1993年1月公布為三台縣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摩崖造像 ( 潼川鎮蟠龍山、鑿造於公元1301年──元大德五年,四川省第二大坐佛。) 大佛寺位於三台縣潼川鎮南河路蟠龍山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發現,五十三年(1788年)建大佛寺,殿為三重檐歇山式。大佛造像鑿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坐東南朝...
半月山摩崖造像,又稱為半月山大佛、資陽大佛,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半月村十一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始建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半月山摩崖造像鑿於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懷抱之中,鑿刻於南北長約60米、高約25米的崖壁上。大佛為第6號,位於西北面陡崖正中,其南側有數個小龕。其中第3、4號為摩崖造像龕...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於閬中市城東嘉陵江南岸大像山崖壁上,在東西寬120米,高25~35米的岩壁上分布有唐至清代的造像7龕、摩崖石刻20餘處。占地約164畝,建築面積約2735平方米。大像山摩崖造像以閬中大佛為中心開鑿,其中藥師殿4龕,大佛寺內有7龕,其餘造像龕分布在大像的右側約50米處,藥師殿和大像龕外面建設有...
大佛沱摩崖造像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景觀與小品建築亞類摩崖字畫類,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河口鎮松林壩村。該造像鑿刻於一石牆上,共1尊觀音立像,立像兩側及頭頂石壁上刻有佛物圖案。造像前共有三級屋檐,均為木材瓦片搭建,承重木樁由於損壞現替換為水泥柱,瓦片為新添置,加強穩定性,由高到低,下方鑿有梯坎,較...
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禹跡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大佛村。交通信息 自駕:從南充市出發經蘭海高速—南廣大道—嘉陵大道西段—嘉陵路—S101—G245—大佛寺。
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石門鎮平等場西南長江邊上,成渝鐵路平等車站東側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臨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著危崖絕壁,藏於茂林修竹之中。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鑲嵌在萬里長江邊的一顆明珠,寺佛一體,天人合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佛,這是長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蹟。據《江津...
北周文王碑周圍有隋唐到清後世雕刻的摩崖造像,另有唐大曆年間《唐三教道場》碑和北宋年間一個叫宋京的人所刻《留題周文王廟詩》碑各一通。《唐三教道場》碑記述了石佛寺的修建情形,石佛寺又稱“大佛寺”,建於唐大曆六年(771年),存彌勒佛一尊位於北周文王碑所在“天落石”正前殿,殿中浮雕彌勒巨石佛像,是...
安岳黃桷大佛寺摩崖造像 黃桷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安岳縣黃桷鄉福應山崖壁間,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唐。1961年7月13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二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重新公布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其遺漏,既未列入,也未列入註銷名單。
摩崖造像 寺院內最為著名的大佛摩崖造像,刻於唐代,據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大佛山在城東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北宋元豐八年(1085)至元佑七年(1092),僧淳德募修,歷時八年,對大佛進行過大規模的裝修,佛像全身施彩貼金,直至清末民初,仍是“金像巍巍”。大佛依山崖鑿成,刻在高約40...
榮縣大佛位於四川省榮縣縣城東郊,為唐代所刻,佛像坐南面北,是一尊釋迦牟尼摩崖石刻造像,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大佛寺占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築或仿古建築。山上山下綠樹成蔭,...
寺內有八丈金仙為鎮寺之寶;乾隆臨駕大佛寺時黃羅帳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禪師。現狀 大佛寺現任住持是寂扶法師,73歲,四川閬中人,師從海果法師。他還同時兼任碧雲寺法師。1956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首批省級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05月25日,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為隋至清時期文物,...
明代復稱大像寺,亦稱大佛寺。 不過由於民國時佛金杯盜剝,今日所見,就大多是崖壁本色了,新修的大佛寺為了妥善保存這些罕見文物,寺樓高過崖頂,將大佛以及兩面側摩崖造像石刻罩護完好,畢竟掉以輕心,就難得來日方長了,歷代屢經滄桑,光是清朝就有一修一毀,現存寺廟是1991年所重建,反而各大碑刻才是舊物...
五佛殿下臨江石崖中鑿有一高約8.5米,寬約5.5米,深約2.5米的石龕,內有一座7.5米高、演示“說法印”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以及1.5米高的迦葉、阿難兩尊者站像。彈子石摩崖造像石刻佛像大致在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雕成,距今六百四十多年。史料傳記 [清] 陶澍《蜀輶日記》收集於[清] 王錫祺《小房壺齋...
榮縣大佛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榮縣旭陽鎮桂林街社區大佛路1號大佛崖,坐南面北。鑿刻於唐代末年,分布面積640平方米。榮縣大佛石窟,位於榮縣東郊宋家沖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萬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龕窟多處,主像為釋迦如來大佛,故名大佛寺。榮縣大佛石窟,初名開化寺大佛殿,宋代稱真如觀,...
高升大佛造像區位於安岳縣城東南三十公里高升鄉天佛村和燈坡村境內。這裡山勢連綿,岩壁陡陡峭,古代那些虔誠的信徒們便依山取勢,在一華里範圍內有“大佛寺”、“雷神洞”、“千佛岩”、“臥佛坪”、“社皇廟”等多處摩崖造像,而以大佛寺岩壁上的大佛最著名,因此統稱為“高升大佛”高升大佛岩造像區位於安岳縣城...
龍洞摩崖造像是自貢市為數不多的摩崖石刻,緊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榮縣大佛”。“榮縣龍洞摩崖造像”和“榮縣大佛”,無論是自然山崖、歷史文脈,還是保護利用均融為一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景點 龍洞俗稱羅漢洞,在縣城東南里許,東和大佛寺毗鄰,西望巍巍鎮南塔。龍洞山灣內,唐建白雀寺,宋造...
佛國天堂融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繪為一體,景色優美,仿唐式古建築有天橋、天門、天梯、雲台、雲梯、三大寶殿等12個單體,彌勒金佛安樣高座,大肚佛爺笑臉迎賓,仙女飛天,巨龍盤繞,雕樑畫棟,金壁輝煌;1000餘米的石刻長廊鐫刻有以《彌勒三經》和敦煌壁畫為依據,造形精美,妙趣橫生的彌勒佛生平和...
樂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雲大佛,全稱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又稱碑院大佛、禹跡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禹跡山風景區,是一尊刻鑿於唐末的石刻藝術精品,也是中國最大的石刻立佛像之一。禹跡山大佛坐北朝南,倚岩而立,高約16.81米,形制為佛教摩崖造像。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概況...
仁達摩崖造像,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旺布鄉境內丹瑪山,是唐朝時期的摩崖造像遺存。仁達摩崖造像雕刻年代為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吐蕃僧人為祝頌讚普功德和福壽而開鑿。仁達摩崖造像利用丹瑪山峭壁岩石依山雕鑿而成,為中軸線對稱布局,內外兩重龕。外龕呈縱長方形,上部龕楣造型複雜,由兩層上下相疊的華蓋、弧...
窩棚灣摩崖造像 窩棚灣摩崖造像,唐代石窟寺及石刻,位於自貢市榮縣正紫鎮窩棚灣村5組大佛崖。2018年,入選自貢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22年6月,在四川安岳石窟南部造像區,新發現一組明刻 “二十四孝”摩崖造像。二十四孝是中國古代孝行教化的經典,多以圖像形式保存於宋金墓葬、明清古建及繪畫、戲曲中,以中原和山西地區最集中。在東亞文化圈的日朝韓等國繪畫、文學、寺院裝飾中也頗流行,以石窟造像出現於寺院的此為首例,彌補了二十四孝文化...
後龍山摩崖造像位於榮縣旭陽鎮天車村19組,2012年7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龍山西南方向崖壁上刻有一尊半身彌勒,近乎圓雕,通高6.33米,坐北朝南,頭飾螺髻,耳墜大環,身罩披肩,於胸前結法印,造形獨特,為榮縣所僅有。佛像原有廟宇,當地人稱大佛寺,後被大火焚毀。呂仙崖摩崖造像 《四川唐宋佛道龕窟...
此外還有摩崖龕、摩崖造像等。石窟藝術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中外文化結合的產物,又是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石窟寺在中國分布廣泛,正如有人描述的,“西起崑崙,東至東海,南抵吳越,北達幽燕”。北石窟寺 簡介 北石窟寺,位於董志原中部西側寺溝川薄河與河交匯處的東岸。隸屬於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
閬中古城景區總面積4.59平方千米,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千米,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閬中文廟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閬中古城...
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內容的造像。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約於 3世紀傳至中國。造窟風氣最盛的時期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約當5~8世紀。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勛臣貴戚雕造的大像為中心,由眾多的窟、龕、摩崖造像等,構成龐大的石窟群。雕造的時間常延續10多個世紀。每個窟內又以立體雕塑本尊佛造像為中心...
造像題材中羅漢群像逐漸盛行,出現了布袋和尚,儒釋道三教合一窟也開始出現。有的石窟內外全部雕出仿木結構,年代愈晚愈加突出。南方地區指淮河以南地區。這個地區石窟布局分散,摩崖造像多於洞窟,可細分為三個區域。一是江浙華東區,主要是南京棲霞山、新昌大佛寺、杭州飛來峰石窟以及贛州通天岩、泉州清源山、桂林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