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山摩崖造像

半月山摩崖造像

半月山摩崖造像,又稱為半月山大佛、資陽大佛,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半月村十一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始建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

半月山摩崖造像鑿於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懷抱之中,鑿刻於南北長約60米、高約25米的崖壁上。大佛為第6號,位於西北面陡崖正中,其南側有數個小龕。其中第3、4號為摩崖造像龕,2、5號為摩崖題記,1號為空洞窟。大佛下方山坡間有一塊約60×100平方米的平壩,壩上原有民居、古井等遺蹟。半月山摩崖造像6號龕坐佛為四川省第三大坐佛像,形象古樸端莊,氣勢宏偉,具有較高的文物考古研究價值。

2013年3月5日,半月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月山摩崖造像
  • 地理位置: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半月村十一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583-4-086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主要遺蹟,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半月山摩崖造像始建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前後修建延續504年,期間幾經變亂。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汝南人梅修組織始開巨佛眉目。
明景泰七年(1456年),嚴子恭、羅恕等人與僧人海明聚會,在大佛身旁營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並在大佛崖下,依佛門古規次第修建天王殿、彌勒堂、大雄殿、關聖殿、三星殿,歷時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從大佛的開鑿到寺院的建成,先後歷時800多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作“四舊”來破,損毀嚴重,大佛所有附屬設施被拆除毀壞。後來,後山大量開採石料,更使大佛傷痕累累。大佛寺則用作學校、鄉政府,又先後於1971年、1972年拆除,修建了學校、鄉政府。最後一批毀於1977年。
1990年冬,半月山摩崖造像進行了初步維修。
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半月山摩崖造像危岩體進行加固施工。
2019年12月,考古工作隊對半月山摩崖造像及其周圍遺蹟進行了初步調查。

遺址特點

半月山摩崖造像,又稱為半月山大佛、資陽大佛,位於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半月村十一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鑿於半月山西坡的半弧形懷抱之中,有龕窯通編為6號,共有保留較好的造像10尊,題記5則。造像鑿刻於南北長約60米、高約25米的崖壁上。大佛為第6號,位於西北面陡崖正中,其南側有數個小龕。其中第3、4號為摩崖造像龕,2、5號為摩崖題記,1號為空洞窟。大佛下方山坡間有一塊約60×100平方米的平壩,壩上原有民居、古井等遺蹟。

主要遺蹟

第1號空洞窟
第1號空洞窟,位於造像區最南端,俗稱“鑼鼓洞”,方形平頂窟,洞內高280厘米、寬150厘米、深350厘米。洞內無遺蹟,洞口外為現代老百姓新修小廟。
第2號摩崖題刻
第2號摩崖題刻,位於“鑼鼓洞”北側,占壁面高160厘米、寬120厘米、深10厘米。壁面上原有題記風化不可識。
第3號龕
第3號龕,位於“鑼鼓洞”北側,2號摩崖題刻右側,外方內圓拱形雙層龕,龕右壁殘損。龕上方有一道一字形凹槽,一字形凹槽下方龕左側崖面上有一道斜向凹槽和一個圓孔。龕頂外一字形凹槽上方有人字形凹槽,沿人字凹槽右邊下側有三個孔洞,左邊下側有一個孔洞,推測為人字形龕檐椽孔遺蹟。崖壁上與龕底部平行處左側至少有4個孔洞,有方形、有圓形;龕兩側崖面上亦殘存孔洞。龕高220厘米、寬300厘米、深100厘米。龕內造像1尊,像身殘損,僅存殘座。從殘座看,原為一尊結跏趺坐像,座前有衣擺和帛帶垂下,束腰長方形座。座及像殘高90厘米,座前有兩尊小供養像,風化嚴重。龕上方100厘米處崖壁上陰刻正德十二年(1517年)造像題記:正德十二年正月初九榮昌縣石匠劉任工。
半月山摩崖造像
第3號龕
第4號龕
第4號龕,位於大佛南側,3號龕北側上方,方形雙層平頂龕。外龕高160厘米、寬145厘米、深46厘米,內龕高120厘米、寬120厘米、深75厘米。龕內造9尊像,僅完成初坯,從未完工的9尊像可以推測原來計畫造二佛三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鋪九身像。
第5號摩崖題刻
第5號摩崖題刻,位於4號龕右下方,摩崖題刻,占壁面高180厘米、寬110厘米、深20厘米。字跡風化不可識。
第6號龕
第6號龕,位於山崖中部偏北,造像區最北端,長方形敞口平頂大龕,龕高2412厘米、寬1110厘米、深900厘米。龕頂上方山崖上有兩道橫向排水溝,可以將山上流下來的雨水或地表水引向兩邊,龕內頂部內高外低,有較好的防雨作用。龕正中刻彌勒佛像一尊,像高2224厘米、肩寬730厘米。螺髻,面部豐滿,雙耳肥大,內著僧祇支,中衣雙領下垂,外披袒右袈裟,袈裟右擺搭左胸前以系帶固定,雙手撫膝,倚坐於方座上。佛上半身全部遮護於龕內,保存完好,衣紋較清晰佛身上、頭兩側、龕兩壁有很多孔洞,從下至上至少有三排整齊均勻的孔洞,應為一次性形成,從位置和形狀判斷,推測是施工搭架留下的遺蹟。龕口兩側外崖壁上有孔洞和斜向下方的引水短槽,證明其龕前可能曾有保護建築。佛像膝蓋以下部位伸出龕外,雙手、雙膝及以下部位系1991年維修時用青砂石塊補砌雕刻而成,補砌部分與崖壁上雕出的身體以水泥連線,胸部左側用水泥砂漿添加繫繩。同時新築了大佛前護坎、石欄桿及登上山崖大佛前的石踏步104級,佛身與雙腿比例、左胸上繫繩不協調。龕內左壁有碑刻、題記15處。
半月山摩崖造像
第6號龕

文物遺存

壁刻
半月山摩崖造像第6號龕正壁大佛肩後有題刻一則:“貞元九年八月十伍日造手作”。龕左壁中部,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大佛會碑序》一通。

歷史文化

“佛光”奇景
2018年4月15日,雁江區雨後初晴,當地第四屆長壽文化旅遊節就在半月山山下舉行。當天上午9時許,一道半弧形日暈出現在半月山上空,色彩絢麗的日暈,與雨後的湛藍天空形成強烈對比。日暈正好出現在半月山大佛正上方,巧合下形成了“佛光”奇景。
相關傳說
半月山大佛的來歷:唐貞觀元年,福勝山里住著師徒倆。師傅心靈手巧,徒弟天生好強,師徒倆約定比賽修菩薩,看誰修得又多又好。師傅小心認真地刻著修著,雄雞報曉,師傅的一千多個小佛已經完成。他得意洋洋地去看徒弟,一看徒弟在提燈捉泥鰍,他怒吼了:”把賽事忘在腦後,你刻了幾個佛。“徒弟說:”刻了一個大佛,可腳還沒有……“師傅一聽氣得跳腳,一急,殺了徒弟。天漸漸亮了,怒氣未消的師傅來到禪院打坐,只見寺廟金光閃閃,他走了出去,一座金光閃閃,高約七丈的大佛聳立在山壁上。頭頂有顆夜明珠,胸部能放一張方桌。但沒有腳,因已到山腳,沒有刻腳的位置了。儘管這樣,但自己刻的千佛加起來都不如徒弟的一個大佛,後悔莫及。後來,人們用亂石壘好了大佛的腳。後來淨悟院本名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就是大佛寺。

文物價值

半月山摩崖造像6號龕坐佛為四川省第三大坐佛像,形象古樸端莊,氣勢宏偉,具有較高的文物考古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半月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月山摩崖造像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半月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半月村十一組半月山西北面山腰。
半月山大佛

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半月山摩崖造像,路程約24.5千米,用時約36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