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游院摩崖造像
- 發現人:雷玉華
- 年代:五代時期
- 地點:四川
五代時期石窟,文化價值,
五代時期石窟
直到2002年,雷玉華來到這裡做調查,才驚訝地發現,隱藏在山間的靈游院摩崖造像,竟然是五代時期的作品。“當時,我發現在安岳幾個地方都有五代時期的石窟,其他的或多或少有點資料,可靈游院摩崖造像是一點記載都沒有。”
文化價值
到底靈游院摩崖造像具有怎樣的價值?雷玉華告訴記者,石窟藝術自南北朝時期興起,唐代達到一個高峰。可是,唐宋之間的五代時期,整箇中國處於戰亂割據,也是一個思想變革階段。此時,北方已很少開窟造像,因此五代時期的摩崖造像,在全國都極為珍貴。山壁上龕窟多為方形雙層平頂,雕刻著羅漢、地藏、觀音、佛道合龕等,題材豐富,也是佛道合於一處的造像。“石窟藝術從北方流傳到四川,發生了很多變化。”雷玉華說,在北方,石壁雕刻有難度,所以石窟中多是泥塑。到了四川,直接在山壁上開窟雕刻,出現了摩崖造像這種藝術形式。並且,造像的題材更加多樣化。“此處雕刻的水月觀音,是從五代開始出現的題材,到宋代非常流行。”
與其他石窟不同,靈游院摩崖造像有非常多的碑刻題記,開龕造像年代清楚。如今,還有20通浮碑刻題記保存完好,能看出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等年號。“這對四川摩崖石刻的分期斷代有參考價值和標尺性作用。”
“靈游院摩崖造像地處偏僻的鄉間”,雷玉華說,佛教自興起後一直在社會上層流行,靈游院摩崖造像也反映出當時在四川普通人已開始信奉佛教,在偏遠的地方開窟造像,對研究當時四川民間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