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為不情》是中國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劉伯溫的一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人不為不情
- 膏粱:指肥美的食品。
- 豆羹:豆湯。
- 縕(yun)絮:亂麻舊絮。
作者介紹,原文作品,釋義,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原文作品
郁離子曰:“膏粱可以易豆羹,狐貉可以奪縕絮,民情之常也。是故膏粱不足,豆羹可也;狐貉不足,縕絮可也。野鳥繫於籠中而馴者食也。籠中之不如山藪,入其籠者知之。有童子側木檠而設食以誘鼠,多獲鼠。一夕,逸其一,遂不復獲鼠。今使持槲葉之衣,麥麧之餅,而招於市曰:‘舍爾室,捐而服,而來與我共此。 ’則雖其子亦走而避矣。是故不情之事,大人不為之。”
釋義
【註解】
① 膏粱:指肥美的食品。
② 豆羹:豆湯。
③ 縕(yun)絮:亂麻舊絮。
④ 檠(qing,又讀jing):原指矯正弓弩的器具,這裡指捕鼠裝置。
⑤ 槲(hu):木名。
⑥ 麩(fu):即麥麩。
⑦ 捐:捨棄。
【譯文】
郁離子說:“有了肥美的食品可以輕視豆湯,有了上等皮衣可以脫去麻棉,這是民之常情啊。所以肥美的食品不足,豆湯也可以;皮衣不足,麻棉也可以。野鳥被關在籠中,只有馴服了的才肯用食。在籠中不如在山上、沼澤里自由,進到籠中的才知道。有個小孩支起鼠夾並放了食餌來誘捕老鼠,捕獲了很多老鼠。一天晚上,其中有一隻老鼠逃跑了,於是就再也沒有捕獲到老鼠。如今倘使有人拿著槲葉做的衣服,提著麥麩烙的餅,並有集市上招呼說:‘丟掉你的房屋,捨棄你的衣服,而來和我共同這樣生活。’那么即使是他的兒子也要逃跑躲避了。所以不合情理的事,大人是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