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巷(江蘇省丹陽市的一條街巷)

大井巷(江蘇省丹陽市的一條街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井巷位於江蘇丹陽城西,據考,大井為宋代吏部尚書林大中開造,宋元稱為“大中井”,年代要早於玉乳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井巷
  • 位於:江蘇丹陽城西
  • 開造人:宋代吏部尚書林大中
  • 俗稱:吳山井巷
  • 遺蹟1:胡慶余堂
  • 遺蹟2:“錢塘第一井”
江蘇省丹陽市大井巷,浙江省杭州市大井巷,遺蹟,傳說,

江蘇省丹陽市大井巷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谷口街井[雲陽鎮谷口街一條弄內·清代]俗稱大井,清順治五年(1648)建。井欄青石質,口徑0.4米,口沿厚0.15米,高0.52米,井口有汲水繩槽。井額刻有“宋古大井久已傾沒,二弘庵禪僧道富樂捐己資重修,開造順治戊子年仲冬吉旦”字樣,井身磚砌。(註:以上記載有誤,實際銘文為“宋古大井年久傾沒,普寧寺分派二弘庵禪僧道育樂捐己資重修,開造順治戊子歲仲冬吉旦”。)
上世紀,當時大井巷沒有自來水,大井一直使用,井水清澈見底。1984年左右,因一老人跳井,大井廢棄湮滅。由於位置處在大南門街路中,影響車輛,後被人移至路邊,1989年井欄移至大井巷附近井穴上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大井巷

杭州大井巷位於吳山東北麓,南起中山中路南段鼓樓,北至河坊街,與後市街相對。原稱吳山坊,因巷內有五眼被稱為吳山第一泉的水井,故以井得名,又俗稱吳山井巷。巷內開設有朱養心藥店、胡慶余堂張小泉剪刀店等,現僅存胡慶余堂。2002年,杭州市政府將其簡稱與河坊街相連的歷史文化街區,恢復原有的民俗景觀。
杭州大井巷街景杭州大井巷街景

遺蹟

1、胡慶余堂
杭州胡慶余堂門牆杭州胡慶余堂門牆
位於大井巷北端與河坊街相交處,為百年國藥老店。富甲一方的胡雪岩於1874年創建胡慶余堂,誠信經商,以“仁術”濟民,世傳“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
清中葉杭州成為江南中藥生產、銷售集散地。胡雪岩當年將藥堂定址於大井巷,也集天時、地利之因素。從錢塘江上游和對岸來杭的香客,均須從南星橋經大井巷上吳山城隍廟進香;四方來客目睹胡慶余堂恢宏門面,總要入內尋藥問診,駐足休憩。各路商賈也在大井巷開店設鋪,更添人氣,故生意興隆。
胡慶余堂具有晚清時期江南建築風格,是杭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商用建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錢塘第一井”
位於大井巷20號。吳越國名僧德昭看到杭城百姓為鹹澀江潮所苦,便讓人在吳山腳下鑿一大井。此井與山脈相連,清泉汩汩不絕。明洪武七年(1374),井邊立一石碑,上刻“吳山第一泉”。1987年,杭州市政府立一石碑,上刻“錢塘第一井”。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大井巷60號
為舊時杭城行銷人參的著名商行保大參號舊址。青磚牆體,石板門洞,牆門上方的門額鏤刻得十分精細。

傳說

1、朱養心妙手醫人
大井巷內圍繞有許多故事,流傳至今年代最早的是:明代萬曆元年(1573)在井旁開設了一家朱養心藥室,汲取井水煉製專治瘡毒的膏藥。據《乾隆府志》記載:朱養心,餘姚人,幼年入山採得方書,專治外科。遷來大井巷開藥室,手到病除,遠近馳名。舊時杭城多火災,惟朱養心從不受害,傳說曾有乞丐(道士)遍體生瘡,哀求診救,經主人款留調治百日而愈;乞丐臨別時在堂上畫了一條噴水的烏龍,擲筆而去。
2、王婆贈酒得井
從前,杭州城隍山腳下有一條小巷,巷裡住著一位七十多風的孤寡老人王婆,靠自己釀酒賣錢過日子,還用酒槽養了幾頭豬。因為本錢少,釀的酒不多,酒味也淡薄,買的人少,生意十分清淡。
有一年冬天,天下著雨,冷風刺骨,一個過路的老道士來到王婆門口,望著她院子裡的酒缸發獃。王婆見了,問道:“道長,喝酒么?”老道士搖搖頭說:“我沒錢啊!”
王婆拿碗舀了滿滿的一碗酒,遞了過去說:“沒錢不要緊,你喝酒擋擋寒吧!”
老道士接過碗,把酒把酒喝完,抹抹嘴走了。
第二天,老道士又來了,王婆又拿碗舀酒給他喝。這樣接二連三,老道士一連來了三八天,王婆先後給他喝了十八碗酒,從沒嫌憎過。
到第十九天上老道士又來了,喝完酒,說道:“婆婆,我喝了這么多酒,你不要我一文錢,這怎么好呢?我替你挖口井來報答報答你吧。”
老道士說完,動手在五婆的院子挖了一口小水井。說也奇怪,井裡竟冒出香噴噴的酒來。老道士對王婆說:“婆婆,今後有人來買酒,你就舀這井水給人家好了。”王婆聽了不放心,拿碗舀了點井水償償,果然芳香撲鼻,甘醇可口。
從此,王婆就不再娘酒了,靠舀井水賣,生意好得多了。。喝酒的人一多,她嫌井小水少,一空下來就常常挖,漸漸地挖成了大井。
過了一年,那老道士又來了。王婆一見,眉笑顏開,連忙迎上去,殷勤接待。道士問道:“婆婆,這酒好么?”王婆連連點頭:“好,好,這酒很好!”
道士又問:“生意好么?”王婆說:“生意好,好!”
道士點點頭:“這樣就好了。”說完,剛要轉身告辭,王婆想了一想,笑道:“大師父,這酒好是好,就是沒有酒糟,餵不了豬。”
老道士聽了,嘆了一口氣,走到院心朝井裡望望,拿起筆在井邊題了一首詩,走了。那詩是:
小井變大井,婆心比天高;
井水當酒賣,還說豬五糟。
從此以後,這井水就沒有酒味了。王婆心裡也覺得不該太貪心,感到羞愧,就請人在這兒打了一口又大又深的水井。這井裡的水又清又甜,六月炎天也從不乾涸。
那時,城隍山腳下本來是沒有井的。這一帶居民的吃水用水,都要到錢塘江邊去肩挑車推,又吃力,又不方便,而且江水鹹苦,不好吃。大家知道王婆院子裡打了水井,都紛紛前來打水,王婆大方接待,從不阻擋。從此,沿城隍山一帶的人家都吃上了井水。
大家感謝王婆的好處,就把這條巷取名叫“大井巷”。王婆死後,還在她住的地方蓋了座小小的“王婆廟”來紀念她。廟裡供著一座王婆的雕像,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廟門上還有一副對聯。左邊是:錢多義少;右邊是:情重財輕。據說這對聯是那個老道士寫的,說明王婆最後能夠輕財重義,還是一個好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