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
大乘(dà chéng 舊讀dà shèng),是一種佛教派別。它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修行“菩薩道”。大:含有...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里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既大乘與佛法。大乘:如大乘與七大性相應中說。二解顯揚聖教論三卷十四頁雲:三、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佛法:...
地藏王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王。中國佛教寺院中...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
大乘和尚(約8世紀),中國漢地佛教禪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訶衍那)。備受當地人民尊崇,被稱之為“國德”、“大德”、“蕃大德”。...
大乘佛學經典的總稱。又稱大乘修多羅、菩薩契經、方等經、方廣經或大方等經等。相對於小乘經而言。大乘經是隨著佛學思想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的。。大乘經部帙浩繁...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菩薩[pú sà]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
菩薩乘 ,梵語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稱佛乘。... 4. 大乘菩薩的行修——六波羅蜜 .弘善佛教網[引用日期2017-02-11]圖集...
菩薩道是大乘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由於除自修自渡外,渡眾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這種艱困的工作,就必須要有動機,它是渡生的動力,這就是慈悲心(...
四大菩薩道場,指的是中國佛教四大道場,即通常所說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
大乘佛法開頭難,從初發心到初住難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則反是。以念佛法門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亂,可以到圓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丟得...
三、大乘經典,不管是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得道天說,都是為佛所印證的,皆屬大乘《大智度論》說: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
【大乘四果】 [出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於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稱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歷於十地修行證果。亦...
【大乘五位】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位。(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
菩薩師即為他人傳授大乘菩薩戒之師。據佛教典籍《莊嚴論》中所說,菩薩師要具備]o德:①學習和持守戒律,故溫和;②學習和實踐禪定,故內心平靜;③內心寂止產生辨物...
大乘(?,一作515年-517年),是北魏時期法慶自立的年號,總計3年。... 大乘(?,一作515年-517年),是北魏時期法慶自立的年號,總計3年。 [1] ...
《菩薩的成就》是白雲老禪師的佛教人生作品集《菩薩的成就》,《菩薩的成就》還收錄了其它三部作品《紅塵》、《影子》、《尋道的人》。...
大乘一法印:大乘的教義,就是以佛說的《大方等大集經》與《般若經》為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為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為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俗稱“三寶佛”。根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
大乘戒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大乘戒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
這其中關聯到一些“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的大德弟子的特殊精神,使部派佛教演進到大乘佛教。大乘佛法的興起,與無量佛及菩薩思想直接相關。遍住十方、現在的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