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橡膠廠

大中華橡膠廠由旅日僑商余芝卿出資8萬銀元,和薛福基、吳哲生於民國15年(1926年)共同籌建。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大中華橡膠廠
  • 總部地點:上海
  • 成立時間:1926年
  • 經營範圍:橡膠輪胎
  • 公司性質:公私合營
歷史沿革,生產和技術,

歷史沿革

是年2月上旬達成協定,由日本A字護謨(橡膠)廠負責培訓製造套鞋的技術人員,及提供全套機械設備,中方派員赴日並洽購設備。民國16年在上海徐家匯路1102號租地27畝建造廠房。同年夏天,特聘日本人加藤芳藏指導在日本的實習人員;同時登報招聘技師,來華安裝設備指導生產。民國17年有職工83人,10月30日投產,日產套鞋近1000雙。採用的雙錢商標,於次年10月註冊獲準。
大中華橡膠廠
大中華橡膠廠
建廠第一年贏利20萬元。民國17年12月盤進滬江機器廠設備,設立大中華橡膠機器修造廠。民國19年興建硫化油膏廠和生產碳酸鈣的原料一廠,民國22年增建生產氧化鋅、立德粉的原料二廠和生產鞋面布的原料三廠。民國19年盤進交通橡膠廠,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二廠,民國22年9月,先後盤進日商泰山護謨廠和春華橡膠廠,分別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三廠、四廠,徐家匯老廠稱大中華橡膠一廠。
民國19年1月,企業由獨資改為合夥,資本增為20萬元。次年改為兩合公司。民國22年12月,資本擴至200萬元,改組為大中華橡膠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在東棋盤街63弄32號(今延安東路272弄32號)。民國26年擴至300萬元,共有職工2860人。其資本占全國同行業的四分之一,產值占三分之一。
民國21年開始籌備,至民國23年10月“雙錢”牌汽車輪胎試製成功,打破國外輪胎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與此同時,民國22年建成力車胎廠房,次年從日本購進一套製造力車胎的舊設備,安裝後投入生產。民國20年起,生產的膠鞋先後獲得國民政府實業部及上海市政府的優、特等獎狀和上海市商會榮譽獎狀。民國23年起生產汽車輪胎和力車胎,民國24年,“雙錢”輪胎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國貨展覽會”展出,獲特等獎狀。
抗戰爆發後,“三廠”、“四廠”、原料廠和各地營業機構遭到破壞,“四廠”全部機器及部分原料等12O余噸物資內遷途中也遭洗劫,損失相當於勝利前夕資本總額的四分之一。為避免日方的干擾,公司總部暫遷香港。民國27年分別在徐家匯路和陝西南路,另辦美泰制鈣廠和德福織染廠。民國31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原料中斷,曾一度停工。次年開辦“大中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商代工,謀求生存。民國35年6月,盤進日商上海護謨工業株式會社,替代毀於戰火的“四廠”,民國36年2月,盤進振隆鐵工廠,同年4月盤進大安維新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五廠。民國37年3月,在天津盤進興滿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六廠。解放前夕,大中華橡膠廠股份有限公司有製造廠6家、原料廠3家、機器修造廠2家,擁有職工4000餘人,另有兩家獨立經營的原料廠。
1954年9月全公司清產核資額為1365萬元(不包括天津分廠156萬元和待處理資產330萬元)。10月,大中華橡膠六廠首先公私合營,劃出後改為天津大中華橡膠廠。12月,全公司公私合營後,隸屬於市輕工業管理局,後改屬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輪胎膠鞋公司。次年5月公司改為總廠制,總部遷到“一廠”。1956年工業經濟改組時,有17家小型橡膠廠、鐵工廠和鞋幫廠併入大中華各有關分廠;大中華原料一、二廠劃出,併入京華化工廠,原料三廠併入上海市第二十棉紡廠、當時,總廠直屬市工業部領導。1959年撤銷總廠制,後隸屬於化工局,1962年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各分廠獨立後均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1959年成為輪胎專業製造廠。
1961年,大中華橡膠一廠力車胎生產開始移交中南橡膠廠。1965年年產20萬套輪胎的設備及707名職工內遷貴陽,支援貴州橡膠廠擴建成為貴州輪胎廠。翌年12月大中華橡膠一廠改名為上海輪胎一廠。1981年2月定名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1984年9月起,征地268900平方米,籌建大中華橡膠廠閔行分廠。1988年1月1日,上海碳酸鈣廠(原美泰化學制鈣廠)併入。1990年6月19日,與上海正泰橡膠廠聯合組建上海輪胎橡膠(集團)公司,成為公司核心層企業。

生產和技術

民國23年10月製造出我國第一條汽車輪胎。次年開始批量生產,投放市場,成為中國輪胎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同年進口一批試驗儀器,在全國同行業中首家設立物理研究室,後又建立化學研究室。曾興建生產帘子布、氧化鋅、碳酸鈣和立德粉等3家原料廠,成為具有托拉斯雛形的橡膠企業。
50~60年代,採用較新型的快速密煉機、壓片機,首家引進聯邦德國滾壓包邊成型機。18台老式成型機改進為後壓滾包邊半自動成型機。1953年2月,首先試摻了苯合成橡膠,次年在國內推廣,緩解了天然膠供應不足的矛盾。1955年先後研製出拖拉機輪胎和無內胎輪胎,並開發出14.00-20以下規格的載重輪胎系列。1957年雙錢牌汽車輪胎在國內率先出口到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區。1958年,在國內首先試製出斜交鋼絲簾線輪胎、棉簾線子午胎、人造絲簾線輪胎,並推行輪胎高溫短時間硫化的重大工藝改革,降低了能源消耗,輪胎產量比上年提高1.5倍。1962年在國內首家研製出尼龍簾線輪胎,實現了斜交輪胎骨架材料由棉簾線、人造絲簾線和尼龍簾線三個階段的更新。1964年,首次試製出國產全鋼絲子午線輪胎,接著專門建立中心試驗室。
1973年起,開始引進雙模定型硫化機,先後添置48台進口和國產雙模定型硫化機,建成3條雙模定型硫化機和1條年產5萬條全鋼絲子午胎的工業生產線。1984年在行業中首家引進美國F-270密煉機,1986年從義大利引進一次法成型機、六角形鋼絲圈成型機和鋼絲帘布自動裁斷拼接機等設備。1967年第一家試製成了基膠內胎,1979年又率先實現內胎生產全部丁基化,適應了國際市場的需要,分別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獎。1980年建立輪胎研究所,加強開發載重子午胎的技術力量。1983年該廠載重子午胎被列入國家“六五”、“七五”計畫和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歷年共開發12個新規格。其中全鋼絲子午胎新技術的開發及其在產品8.25R20上的套用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3年起,對尼龍輪胎優質輕量化項目協作攻關,1990年被國家科委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2年起,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檢測設備,94%的產品從設計、製造到檢測均採用國際先進標準。1981年獲得美國DOT註冊登記,在同行業中首家取得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1984年第一家獲得化工局《採用國際標準驗收合格證書》後,已有30個規格和3個產品系列獲市級證書。1986年獲國家經委授予的“六五”技術進步先進企業全優獎。1988年6月,該廠與美國孟山都公司合作,建立美國孟山都測試儀器維修站。1989年研製開發出11R22.5無內胎全鋼絲子午胎,經美國北美國際企業公司測試使用,外觀和內在質量均可與美國或日本、德國的優級輪胎媲美。此外,企業還將微機運用於生產控制和產品設計。1990的輪胎產量比1957年提高12倍,出口量提高66倍。
1984年起,投資4.1億元人民幣,從美、日、德、法、英、意等國引進一流生產設備,在閔行建造國內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載重全鋼絲子午線輪胎生產基地—一閔行分廠。1990年3月,一期工程國內最大煉膠中心建成投產,使煉膠能力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二期工程30萬套鋼絲子午線輪胎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十大重點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