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的悲歌英國軍隊敗戰錄》是2001年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芬。
基本介紹
- 作者:程芬
- ISBN:9787531713302
- 頁數:275
- 定價:17.50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01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英國軍隊敗戰錄:大不列顛的悲歌,ISBN:9787531713302,作者:程芬著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慘敗加利波利 海軍大臣被趕出內閣
1914年6月 28日,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從此,全球六大洲的28個國家,捲入了這場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1914年8月 4日,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成為歐洲戰場協約國的主要成員之一。
1915年1月,在當時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的堅持下,英法聯軍第一次出兵土耳其西南的加利波利半島,結果無功而返;當年4月 23 日,英法聯軍再次進攻這一要塞,但到當年12月 19日開始撤軍時為止,英軍傷亡人數達21.4萬之眾,而加利波利半島之戰依然未果。
海軍大臣邱吉爾也由此被趕出內閣。
第二章 日德蘭窮兵黷武 英海軍徒有虛名
1916年5月31 日,英德海軍艦隊在北海上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日德蘭大海戰,雙方參戰戰艦多達265艘,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
儘管英軍艦隊在數量上多於德軍,但由於裝備的落後和士兵實戰素質的低下,經過近20個小時的較量之後,英軍損失各類戰艦20艘。雖然德軍在此戰中也損失慘重,但兩敗俱傷的結果使英海軍上將傑利科交出了自己的權力。接替他的海軍中將貝蒂不得不承認:“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中隊的確比我們的優越。”
英國素有“海上霸主”之稱,但日德蘭之戰卻使其威風掃地。
第三章 希特勒橫行歐洲 英軍潰敗敦刻爾克
二戰初開,希特勒以閃電戰占領波蘭,然後又連克丹麥、挪威,接著又殺向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歐洲大陸一片火海。
英國遠征軍渡海南征,以40萬之眾兵進歐羅巴。希特勒推行“大鐮刀計畫”,兵分三路,出奇兵越過阿登叢林。一路高歌猛進之際,40萬英法聯軍卻意外地被圍於法國北部的三角地帶敦刻爾克。
邱吉爾發出總動員令,策劃代號為“發電機計畫”的救援大行動。英吉利海峽百舸爭流,而敦刻爾克灘頭卻成為一片火海。儘管30多萬英國遠征軍和其他盟軍撤回了英國,但所有的武器輜重都送給了德軍。
敦刻爾克潰敗不久,法國便全境淪陷。
第四章 德軍海上大封殺 英倫三島四面楚歌
法國貝當政府舉起了白旗,英倫三島兵臨城下。希特勒搖起了橄欖枝,但英國政府的回答卻是一個“不”字。邱吉爾的“發電機計畫”拯救了敦刻爾克被圍的40萬英法大軍,但成功的撤退並不是最後的勝利。
希特勒開始實施他的“海獅計畫”,但最後的結局卻是胎死腹中。於是,一場海上大封殺由此開始,英軍“皇家橡樹號”折戟沉沙……鄧尼茨的“狼群計畫”頻頻得手,納粹海軍又重炮出擊,浩瀚的大西洋成了英國人的死亡之海……
第五章 德軍空中出擊 不列顛遍體鱗傷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了威逼邱吉爾政府投降,除了在海上切斷其運輸線,三面包圍之外,還在空中對英倫三島進行毀滅性的大絞殺。從此英倫三島火光沖天,硝煙瀰漫,英軍的空軍基地、港口、碼頭、油庫和雷達站頃刻之間化為灰燼。
1940年9月 15日的夜襲,使英國首都倫敦變成一片火海,數以千計的平民在火海中呻吟。希特勒叫嚷要將敦“夷為平地”,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在電話里對妻子說:“倫敦在燃燒。”
空襲,讓大不列顛遍體鱗傷。
第六章 克里特島大鏖兵 英軍逃亡地中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英國軍隊接管了克里特島的防務之後,邱吉爾要把它建成“第二個斯卡帕弗洛”,成為進攻中東和北非的兵站。
1941年5月 20日,德軍實施“水星計畫”進攻克里特島,調動500多架飛機和空降師、山地師在克里特島空降著陸,兵分三路同守島英軍大決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規模最大的“海空大戰”。
由於英軍錯誤地估計德軍主要是從海上進攻,結果失去了空中優勢。經過11天的激戰,英軍不得不撤出該島,傷亡人數1.5萬多人,損失海軍2000多人。
英軍殘部逃亡地中海,克里特島落入德軍之手。
第七章 克倫天險狼煙烽火 英意交兵屍骨遍地
1941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挺進非洲的北路英軍肅清了埃及境內的義大利軍隊,按著兵進厄利垂亞,攻克意軍的重要據點克魯要塞。正當繼續南進時,卻在克倫山脈通阻,被義大利軍隊阻截在克倫天險之前。
由於克倫山脈地形險要,意軍防守嚴密,英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凡欲退出戰鬥。後來經過長達50多天的激戰,英軍付出了幾千人的代價,終於攻克了克倫天險,但雖勝猶敗。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但在戰後英政府的頒勛授獎大會上,克倫戰役的陣亡將士卻榜上無名。
克倫之戰,由此鮮為人知。
第八章 德軍大漠肆虐 英“十字軍”北非慘敗
北非一直是英國人的天下,但自從一個叫隆美爾的德國將軍和他的非洲軍團踏上非洲大陸起,這種局面不復存在了。隨著德軍的大打出手,地處地中海之濱的托卜魯克要塞陷入德軍包圍之中。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難情況下,2.5萬名英國守軍在德軍的炮口之下沮喪地舉著雙手走出要塞。隆美爾一舉成名,希特勒授予了他夢寐以求的元帥軍銜,英國人則送給他一個不太雅的綽號――“沙漠之狐”。
第九章 英日港島大交兵 港督府落下米字旗
1941年12月 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得手後,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政府公開對美英宣戰。
12月8日,日軍空襲香港,隨即進軍港島,英日港島之戰刀光劍影。日軍步步進逼,英軍退守新界、九龍,香港島兵臨城下,成了一座孤城……經過18天的激戰,英國守軍終於舉起了白旗,香港總督親手向日軍遞交投降書。
香港島,從此變成了日軍兵犯太平洋的據點。
第十章 支那叢林大喋血 駐緬英軍敗走印度
為了切斷中國抗日戰爭的運輸通道,封鎖滇緬國際公路,英國政府與日軍媾和。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又使英國政府同中國結成同盟。日軍的精銳部隊第55師團挺進南亞,打得駐緬英軍望風而逃。中國遠征軍殺出國門,遏制了日軍瘋狂的擴張。尤其是仁安羌一役,解救出被圍困的7000英軍,讓遠征軍新38師威名大振,師長孫立人也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但由於英軍的不配合,遠征軍10萬精兵從此歸國無門,駐緬英軍也因此敗走印度。
前言
第一章 慘敗加利波利 海軍大臣被趕出內閣
1914年6月 28日,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從此,全球六大洲的28個國家,捲入了這場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1914年8月 4日,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成為歐洲戰場協約國的主要成員之一。
1915年1月,在當時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的堅持下,英法聯軍第一次出兵土耳其西南的加利波利半島,結果無功而返;當年4月 23 日,英法聯軍再次進攻這一要塞,但到當年12月 19日開始撤軍時為止,英軍傷亡人數達21.4萬之眾,而加利波利半島之戰依然未果。
海軍大臣邱吉爾也由此被趕出內閣。
第二章 日德蘭窮兵黷武 英海軍徒有虛名
1916年5月31 日,英德海軍艦隊在北海上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日德蘭大海戰,雙方參戰戰艦多達265艘,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
儘管英軍艦隊在數量上多於德軍,但由於裝備的落後和士兵實戰素質的低下,經過近20個小時的較量之後,英軍損失各類戰艦20艘。雖然德軍在此戰中也損失慘重,但兩敗俱傷的結果使英海軍上將傑利科交出了自己的權力。接替他的海軍中將貝蒂不得不承認:“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中隊的確比我們的優越。”
英國素有“海上霸主”之稱,但日德蘭之戰卻使其威風掃地。
第三章 希特勒橫行歐洲 英軍潰敗敦刻爾克
二戰初開,希特勒以閃電戰占領波蘭,然後又連克丹麥、挪威,接著又殺向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歐洲大陸一片火海。
英國遠征軍渡海南征,以40萬之眾兵進歐羅巴。希特勒推行“大鐮刀計畫”,兵分三路,出奇兵越過阿登叢林。一路高歌猛進之際,40萬英法聯軍卻意外地被圍於法國北部的三角地帶敦刻爾克。
邱吉爾發出總動員令,策劃代號為“發電機計畫”的救援大行動。英吉利海峽百舸爭流,而敦刻爾克灘頭卻成為一片火海。儘管30多萬英國遠征軍和其他盟軍撤回了英國,但所有的武器輜重都送給了德軍。
敦刻爾克潰敗不久,法國便全境淪陷。
第四章 德軍海上大封殺 英倫三島四面楚歌
法國貝當政府舉起了白旗,英倫三島兵臨城下。希特勒搖起了橄欖枝,但英國政府的回答卻是一個“不”字。邱吉爾的“發電機計畫”拯救了敦刻爾克被圍的40萬英法大軍,但成功的撤退並不是最後的勝利。
希特勒開始實施他的“海獅計畫”,但最後的結局卻是胎死腹中。於是,一場海上大封殺由此開始,英軍“皇家橡樹號”折戟沉沙……鄧尼茨的“狼群計畫”頻頻得手,納粹海軍又重炮出擊,浩瀚的大西洋成了英國人的死亡之海……
第五章 德軍空中出擊 不列顛遍體鱗傷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了威逼邱吉爾政府投降,除了在海上切斷其運輸線,三面包圍之外,還在空中對英倫三島進行毀滅性的大絞殺。從此英倫三島火光沖天,硝煙瀰漫,英軍的空軍基地、港口、碼頭、油庫和雷達站頃刻之間化為灰燼。
1940年9月 15日的夜襲,使英國首都倫敦變成一片火海,數以千計的平民在火海中呻吟。希特勒叫嚷要將敦“夷為平地”,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在電話里對妻子說:“倫敦在燃燒。”
空襲,讓大不列顛遍體鱗傷。
第六章 克里特島大鏖兵 英軍逃亡地中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英國軍隊接管了克里特島的防務之後,邱吉爾要把它建成“第二個斯卡帕弗洛”,成為進攻中東和北非的兵站。
1941年5月 20日,德軍實施“水星計畫”進攻克里特島,調動500多架飛機和空降師、山地師在克里特島空降著陸,兵分三路同守島英軍大決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規模最大的“海空大戰”。
由於英軍錯誤地估計德軍主要是從海上進攻,結果失去了空中優勢。經過11天的激戰,英軍不得不撤出該島,傷亡人數1.5萬多人,損失海軍2000多人。
英軍殘部逃亡地中海,克里特島落入德軍之手。
第七章 克倫天險狼煙烽火 英意交兵屍骨遍地
1941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挺進非洲的北路英軍肅清了埃及境內的義大利軍隊,按著兵進厄利垂亞,攻克意軍的重要據點克魯要塞。正當繼續南進時,卻在克倫山脈通阻,被義大利軍隊阻截在克倫天險之前。
由於克倫山脈地形險要,意軍防守嚴密,英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凡欲退出戰鬥。後來經過長達50多天的激戰,英軍付出了幾千人的代價,終於攻克了克倫天險,但雖勝猶敗。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但在戰後英政府的頒勛授獎大會上,克倫戰役的陣亡將士卻榜上無名。
克倫之戰,由此鮮為人知。
第八章 德軍大漠肆虐 英“十字軍”北非慘敗
北非一直是英國人的天下,但自從一個叫隆美爾的德國將軍和他的非洲軍團踏上非洲大陸起,這種局面不復存在了。隨著德軍的大打出手,地處地中海之濱的托卜魯克要塞陷入德軍包圍之中。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難情況下,2.5萬名英國守軍在德軍的炮口之下沮喪地舉著雙手走出要塞。隆美爾一舉成名,希特勒授予了他夢寐以求的元帥軍銜,英國人則送給他一個不太雅的綽號――“沙漠之狐”。
第九章 英日港島大交兵 港督府落下米字旗
1941年12月 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得手後,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政府公開對美英宣戰。
12月8日,日軍空襲香港,隨即進軍港島,英日港島之戰刀光劍影。日軍步步進逼,英軍退守新界、九龍,香港島兵臨城下,成了一座孤城……經過18天的激戰,英國守軍終於舉起了白旗,香港總督親手向日軍遞交投降書。
香港島,從此變成了日軍兵犯太平洋的據點。
第十章 支那叢林大喋血 駐緬英軍敗走印度
為了切斷中國抗日戰爭的運輸通道,封鎖滇緬國際公路,英國政府與日軍媾和。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又使英國政府同中國結成同盟。日軍的精銳部隊第55師團挺進南亞,打得駐緬英軍望風而逃。中國遠征軍殺出國門,遏制了日軍瘋狂的擴張。尤其是仁安羌一役,解救出被圍困的7000英軍,讓遠征軍新38師威名大振,師長孫立人也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但由於英軍的不配合,遠征軍10萬精兵從此歸國無門,駐緬英軍也因此敗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