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丁草(原變種)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春秋二型之別。春型者根狀莖短,根頸多少為枯殘的葉柄所圍裹,上面被蛛絲狀毛或脫落近無毛,下面密被蛛絲狀綿毛,我國東起台灣,北達黑龍江經內蒙古至寧夏,南抵廣東、廣西,西南至雲南、貴州等省區廣布。生於山頂、山谷叢林、荒坡、溝邊或風化的岩石上,海拔650-2580米。俄羅斯(亞洲部分)、日本、朝鮮也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變種,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春秋二型之別。春型者根狀莖短,根頸多少為枯殘的葉柄所圍裹;根簇生,粗而略帶肉質。葉基生,蓮座狀,於花期全部發育,葉片形狀多變異,通常為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頂端鈍圓,常具短尖頭,基部漸狹、鈍、截平或有時為淺心形,邊緣具齒、深波狀或琴狀羽裂,裂片疏離,凹缺圓,頂裂大,卵形,具齒,上面被蛛絲狀毛或脫落近無毛,下面密被蛛絲狀綿毛;側脈4-6對,纖細,頂裂基部常有I對下部分枝的側脈;葉柄長2-4厘米或有時更長,被白色綿毛;花葶單生或數個叢生,直立或彎垂,纖細,棒狀,長5-20厘米,被蛛絲狀毛,毛愈向頂端愈密;苞葉疏生,線形或線狀鑽形,長6-7毫米,通常被毛。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葶之頂,倒錐形,直徑10-15毫米;總苞略短於冠毛;總苞片約3層,外層線形,長約4毫米,內層長,線狀披針形,長達8毫米,二者頂端均鈍,且帶紫紅色,背部被綿毛;花托平,無毛,直徑3-4毫米;雌花花冠舌狀,長10-12毫米,舌片長圓形,長6-8毫米,頂端具不整齊的3齒或有時鈍圓,帶紫紅色,內2裂絲狀,長1.5-2毫米,花冠管纖細,長3-4毫米,無退化雄蕊。兩性花花冠管狀二唇形,長6-8厘米,外唇闊,長約3毫米,頂端具3齒,內唇2裂絲狀,長2.5-3毫米;花葯頂端圓,基部具尖的尾部;花柱分枝長約I毫米,內側扁,頂端鈍圓。瘦果紡錘形,具縱棱,被白色粗毛,長5-6毫米;冠毛粗糙,污白色,長5-7毫米。秋型者植株較高,花葶長可達30厘米,葉片大,長8-15厘米,寬4-6.5厘米,頭狀花序外層雌花管狀二唇形,無舌片。花期春、秋二季。
產地生境
我國東起台灣,北達黑龍江經內蒙古至寧夏,南抵廣東、廣西,西南至雲南、貴州等省區廣布。生於山頂、山谷叢林、荒坡、溝邊或風化的岩石上,海拔650-2580米。俄羅斯(亞洲部分)、日本、朝鮮也有。
科編號: | 300 |
生境: | 山頂、山谷叢林、荒坡、溝邊、風化的岩石上 |
是否中國特有: | 否 |
是否引種栽培: | 人工引種栽培 |
所在卷冊: | 79 |
變種
多裂大丁草
Gerbera anandria (Linn.) Sch. -Bip. var. densiloba Mattf. in Notizbl. Bot. Gart. Berlin 11: 110. 1931.
本變種的葉較大,倒卵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多裂,裂片4-8對,整齊,近對生,頂裂大,卵形或闊心形,長5-8厘米,寬3-6.5厘米,花葶上的苞葉大,線形,長4.5-8厘米,寬2-3毫米而與原變種有別。
產於四川(南川)和貴州(遵義金頂山)。生於疏林下或荒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
主要價值
1、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劑(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區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離的結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劑或醇浸劑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對綠膿桿菌感染也有一定療效;大丁甙抗綠膿桿菌ED50為46.2mg/kg[1]。
2、對網狀內舌皮系統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給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內無死亡,給家兔靜注20mg/kg,每日2次,7d後血液、肝腎功能未風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