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殘干戈:春秋軍事歷史研究》內容有春秋時期的社會大勢、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上)、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下)、列國的兵要地理及其對戰略格局嬗變的影響、武器裝備與作戰方式、鄭國的興起與齊桓公的霸業、吳楚相爭與柏舉之戰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夢殘干戈:春秋軍事歷史研究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801216, 9787553801216
- 品牌:嶽麓書社
- 作者:黃朴民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頁數:493頁
- 開本:32
- 定價:30.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段大變革的歲月,也是一個充斥紛爭的歷史舞台,更是一個追求新生的時代,它在中國漫長而凝重的歷史長鏈中,被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作為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得名於魯國史書《春秋》這一書名。它的上限通常被確定在公元前770年。這一年,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一帶)的周王室,在主少經歷內亂和外來襲擊的雙重浩劫之後,不得不放棄破落衰敗的鎬京,輾轉向東遷徙,定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後人一般以這一年為春秋時期的起始。至於春秋的下限(也即戰國的上限),人們的看法多有不同,有以重大歷史事件為標誌而作劃分的,如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為春秋終結的絕對年代;也有以《春秋經》記載所止的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結束的標誌……”這是來自黃朴民專著的《夢殘干戈--春秋軍事歷史研究》的節選部分。
春秋時期作為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得名於魯國史書《春秋》這一書名。它的上限通常被確定在公元前770年。這一年,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一帶)的周王室,在主少經歷內亂和外來襲擊的雙重浩劫之後,不得不放棄破落衰敗的鎬京,輾轉向東遷徙,定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後人一般以這一年為春秋時期的起始。至於春秋的下限(也即戰國的上限),人們的看法多有不同,有以重大歷史事件為標誌而作劃分的,如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為春秋終結的絕對年代;也有以《春秋經》記載所止的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結束的標誌……”這是來自黃朴民專著的《夢殘干戈--春秋軍事歷史研究》的節選部分。
作者簡介
黃朴民,男,浙江諸暨人,1988年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臘遷放肯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歷史學)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蒸判膠國軍事史。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道德經講解》、《孫子兵法詳解》等:主編有:《孫子探勝》、《中國歷代軍事思想教程》等;並著有《尋找本色》、《歷史無間道》、《難得糊塗:中國古代官場政治智慧》等學術隨筆集;曾在《歷史研究》等海內外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春秋時期的社會大勢
第一節春秋時期的政治發展主遙陵道線
一、春秋前期的政治主流
二、春秋後期的政治特色
第二節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化
一、鐵器的使用和農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的進步和商業的漸趨發達
三、社會生產關係的初步變革
第三節變化遞嬗中的社會政治制度
一、列國中央官制的概貌
二、“國”“野”制的保留與郡、縣的產生
三、促成世官世祿制沒落新因素的出現
第四節社會思潮的嶄新氣象
一、私學的初興
二、哲學、政治思潮的時代特色
第五節社會發展大勢與軍事的關係
第二章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上)
第一節軍事領導體制
一、軍事統御領導許可權的下移趨勢
一、軍將命卿制與文武分職的萌芽
第二節武裝力量體制
一、“兵農合一”制與常備軍制的並存
一、中央軍與地方武裝
三、族軍與“私屬”
第三節軍隊兵種以及編制
一、以車、步兵為主體的兵種構成
一、軍隊編制的變化
第三章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下)
第一節兵役制度和擴軍狂潮
一、兵役制度
一、各國的擴軍及其背景”
第二節軍事訓練制度與軍事法規
一、軍事訓練以及相關制度
一、軍紀軍法
三、指揮信號
第三節軍事後勤保障制度
一、軍賦的徵發和改革
一、“取用於國”的武器裝備管理制度
三、以戰養戰為特色的糧食補給
第四章武器裝備與作戰方式
第一節武器裝備的概況
一、刺殺格鬥兵器
二櫃煮笑、拋射兵器
三、防護兵器
四、戰車及其他
第二節戰爭觀念的變革與作戰方式的進步
一、“軍禮”傳統的延續
一、“詭詐”為特色的戰爭指導觀念的形成
三、車步作戰戰術的發展
第五章列國的兵要地理及其對戰略格局嬗變的影響
第一節主要列國的兵要地理環境
一、周
二、晉
三、楚
四、齊
五、秦
六、鄭、宋
七、魯、衛
八、陳、蔡、許
九、燕、曹
十、吳、越
第二節列國兵要地理對戰略格局嬗變的影口向
一、中原邊緣國家的優越戰略環境
一、中原腹心諸侯國的被動戰略態勢
三、兵要地理對各國戰略關係的制約
第六章鄭國的興起與齊桓公的霸業
第一節鄭國的勃興
一、鄭國崛起的背景
蘭照旋探 一、鄭國初霸活動中的謀略運用
第二節繻葛之戰
一、周鄭矛盾的高度激化
一、繻葛之役的過程她匙騙
三、周、鄭兩軍作戰指導得失及戰後態勢
第三節齊桓公圖霸的歷史契機
一、齊桓公霸業的淵源和背景
一、齊桓公即位與管仲的改革
第四節齊、魯長勺之戰
一、齊、魯矛盾的由來
二、長勺之戰的經過
三、魯軍取勝的原因和長勺之戰的意義
第五節齊桓公的輝煌霸業
一、兼滅小國,增強實力
一、主持盟會,開創霸業
三、北抗戎狄,救燕、遷邢、存衛
四、召陵之盟,南阻強楚
五、葵丘之會,霸業極盛
第六節齊桓公爭霸戰爭的特色及地位
一、齊桓公爭霸戰爭的基本特色
二、齊桓公爭霸戰爭的歷史地位
第七章城濮之戰與晉文公取威定霸
第一節宋襄公圖霸追求的破滅
一、楚國勢力的北上與宋襄公謀圖霸業
二、泓水之戰
第二節晉文公圖霸前的晉國
一、晉國的統一
二、晉獻公的文治與武功
三、晉國內亂與重耳出奔
第三節晉文公的圖霸戰爭準備
第四節城濮之戰
一、楚軍北上與晉軍的對策
二、晉軍奪取戰略主動的軍事、外交行動
三、城濮決戰
第五節城濮之戰簡評
……
第八章晉楚對中原霸權的長期角逐(上)
第九章晉楚對中原霸權的長期角逐(下)
第十章吳楚相爭與柏舉之戰
第十一章吳越戰爭
第十二章走向成熟的軍事思想
第十三章孫子與《孫子兵法》
第一章春秋時期的社會大勢
第一節春秋時期的政治發展主遙陵道線
一、春秋前期的政治主流
二、春秋後期的政治特色
第二節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化
一、鐵器的使用和農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的進步和商業的漸趨發達
三、社會生產關係的初步變革
第三節變化遞嬗中的社會政治制度
一、列國中央官制的概貌
二、“國”“野”制的保留與郡、縣的產生
三、促成世官世祿制沒落新因素的出現
第四節社會思潮的嶄新氣象
一、私學的初興
二、哲學、政治思潮的時代特色
第五節社會發展大勢與軍事的關係
第二章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上)
第一節軍事領導體制
一、軍事統御領導許可權的下移趨勢
一、軍將命卿制與文武分職的萌芽
第二節武裝力量體制
一、“兵農合一”制與常備軍制的並存
一、中央軍與地方武裝
三、族軍與“私屬”
第三節軍隊兵種以及編制
一、以車、步兵為主體的兵種構成
一、軍隊編制的變化
第三章演變之中的軍事制度(下)
第一節兵役制度和擴軍狂潮
一、兵役制度
一、各國的擴軍及其背景”
第二節軍事訓練制度與軍事法規
一、軍事訓練以及相關制度
一、軍紀軍法
三、指揮信號
第三節軍事後勤保障制度
一、軍賦的徵發和改革
一、“取用於國”的武器裝備管理制度
三、以戰養戰為特色的糧食補給
第四章武器裝備與作戰方式
第一節武器裝備的概況
一、刺殺格鬥兵器
二櫃煮笑、拋射兵器
三、防護兵器
四、戰車及其他
第二節戰爭觀念的變革與作戰方式的進步
一、“軍禮”傳統的延續
一、“詭詐”為特色的戰爭指導觀念的形成
三、車步作戰戰術的發展
第五章列國的兵要地理及其對戰略格局嬗變的影響
第一節主要列國的兵要地理環境
一、周
二、晉
三、楚
四、齊
五、秦
六、鄭、宋
七、魯、衛
八、陳、蔡、許
九、燕、曹
十、吳、越
第二節列國兵要地理對戰略格局嬗變的影口向
一、中原邊緣國家的優越戰略環境
一、中原腹心諸侯國的被動戰略態勢
三、兵要地理對各國戰略關係的制約
第六章鄭國的興起與齊桓公的霸業
第一節鄭國的勃興
一、鄭國崛起的背景
蘭照旋探 一、鄭國初霸活動中的謀略運用
第二節繻葛之戰
一、周鄭矛盾的高度激化
一、繻葛之役的過程她匙騙
三、周、鄭兩軍作戰指導得失及戰後態勢
第三節齊桓公圖霸的歷史契機
一、齊桓公霸業的淵源和背景
一、齊桓公即位與管仲的改革
第四節齊、魯長勺之戰
一、齊、魯矛盾的由來
二、長勺之戰的經過
三、魯軍取勝的原因和長勺之戰的意義
第五節齊桓公的輝煌霸業
一、兼滅小國,增強實力
一、主持盟會,開創霸業
三、北抗戎狄,救燕、遷邢、存衛
四、召陵之盟,南阻強楚
五、葵丘之會,霸業極盛
第六節齊桓公爭霸戰爭的特色及地位
一、齊桓公爭霸戰爭的基本特色
二、齊桓公爭霸戰爭的歷史地位
第七章城濮之戰與晉文公取威定霸
第一節宋襄公圖霸追求的破滅
一、楚國勢力的北上與宋襄公謀圖霸業
二、泓水之戰
第二節晉文公圖霸前的晉國
一、晉國的統一
二、晉獻公的文治與武功
三、晉國內亂與重耳出奔
第三節晉文公的圖霸戰爭準備
第四節城濮之戰
一、楚軍北上與晉軍的對策
二、晉軍奪取戰略主動的軍事、外交行動
三、城濮決戰
第五節城濮之戰簡評
……
第八章晉楚對中原霸權的長期角逐(上)
第九章晉楚對中原霸權的長期角逐(下)
第十章吳楚相爭與柏舉之戰
第十一章吳越戰爭
第十二章走向成熟的軍事思想
第十三章孫子與《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