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娜麗沙

夢娜麗沙

蒙娜麗莎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文西的代表畫作。蒙娜麗莎是達·文西的最高藝術成就,畫中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被眾多美術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娜麗莎
  • 外文名:MonaLisa
  • 別名:夢娜麗沙
  • 作者:達·文西
  • 類別:油畫
  • 尺寸:77x53cm
《蒙娜麗莎》品評,蒙娜麗莎MonaLisa的秘密,《蒙娜麗莎》微笑之謎,《蒙娜麗莎》真偽之謎,《蒙娜麗莎》背景之謎,《蒙娜麗莎》身世大白,《蒙娜麗莎》原型之謎,《蒙娜麗莎》失蹤之謎,關於蒙娜麗莎的研究,同名電影,基本資料,演職員表,製作發行,劇情簡介,同名劇本,

《蒙娜麗莎》品評

文藝復興是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對西方繪畫藝術乃至整個美學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蒙娜麗莎》就是一個典範。一位看似普通女性的肖像畫為何有如此魅力?我們首先還要了解中世紀藝術。漫長的中世紀,藝術成為基督教工具,所以藝術內容是聖經教義,人物沒有現實的依託,無科學依據,都是概念化形象,僵滯、呆板,形體如木毫無生機。但《蒙娜麗莎》具有人文精神,取材於現實中的真實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實感。達文西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使蒙娜麗莎富有魅力的青春永恆而鮮活的定格在畫面上。我們從蒙娜麗莎的臉上可以看到,透過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雙目,悄然的流露出恬靜、淡雅而神秘的微笑,自然、純真、樸素的將一絲不易察覺的,充滿人性情感的內心活動透溢出來。從她隨意搭交的雙手、柔潤的皮膚、精謹準確的結構、自然生動的姿態,感到青春活力的血液在不羈地流動。這是活的生命!
從表面上看,達文西以寫實技巧刻畫了一位氣質不凡的夫人,其實他真正表現的是徹底掙脫宗教禁錮的甦醒的人的靈魂,讚美了自然美,高揚了人文精神。在形式處理上,蒙娜麗莎端坐的身姿與交搭的雙臂結構在一個三角形構圖中,顯得穩重、大方;深暗服飾與白皙肌膚,形成富有對比的光感節奏。面部、胸部、手部自然富有變化的明暗轉折,精緻、微妙的表現出人體肌膚的彈性與質感。流暢的衣紋,不經意間點綴出服飾的華麗。神秘背景充滿幻覺,橋、河、森林、小路在朦朧中隱去,以虛擬空間將實在人物推向前。《蒙娜麗莎》作為人文主義的繪畫作品,將現實中的人物情感與藝術創作中的寫實手段緊密結合,表現出思想解放的時代特色和科學精神,所以《蒙娜麗莎》是西方繪畫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蒙娜麗莎MonaLisa的秘密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文西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過,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緻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文西,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鬍鬚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鬱寡歡,難掩淒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朱古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朱古力呢。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文西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文西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文西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
夢娜麗沙夢娜麗沙

《蒙娜麗莎》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羅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羅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茲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文西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文西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文西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茲說,使羅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鑑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茲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複製、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茲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文西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文西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裡,而羅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文西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羅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羅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羅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文西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文西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文西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編輯本段《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蒙娜麗莎》身世大白

幾百年來,有關畫中女子真實身份的論證從未停止過。德國海德堡大學專家在圖書館的歷史檔案書頁旁註筆記中獲得最新線索,揭開了蒙娜麗莎的身世之謎。
海德堡大學專家宣稱,通過分析圖書館內一本約500年歷史的藏書頁空白處潦草的筆記,他們可以確認,這位有著神秘微笑的女子閨名麗莎·蓋拉爾迪尼,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布商弗朗切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這份檔案由大學筆跡部負責人阿邁恩·施勒希特博士兩年半前發現。檔案原所有者阿戈斯蒂諾·韋斯普奇與達·文西熟識,是當時佛羅倫斯政府官員。他檔案空白處所留筆記中,把達·文西比做古希臘藝術家阿佩萊斯,說達·文西正同時創作3幅作品,其中之一便是麗莎·德焦孔多的畫像。檔案標註日期為1503年10月,與專家判斷作品完成的大致時間1503至1506年間剛好吻合。
《蒙娜麗莎》是法國巴黎羅浮宮(前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也被稱為“德焦孔多夫人”,其中的姓氏在義大利語中有歡欣快樂之意。

《蒙娜麗莎》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義大利佛羅倫斯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導,帕蘭蒂對佛羅倫斯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文西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斯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文西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文西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文西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斯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文西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文西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蘭蒂正趁暑假期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計畫在8月正式出版發行。
達·文西《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羅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蒙娜麗莎》失蹤之謎

因喬遷展廳要中斷展覽,30年來第一次將在羅浮宮展廳里“消失”
《蒙娜麗莎》一直在羅浮宮中默默向觀眾微笑。今年4月4日她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
本報綜合報導 4月4日,遊客們將不會在羅浮宮看到《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據羅浮宮的聲明,《蒙娜麗莎》將於那天喬遷展廳,“休假”一天,這將是這幅名畫30年來第一次在羅浮宮中斷展覽。
羅浮宮方面在聲明中說,時隔4年,《蒙娜麗莎》將於4月4日那天搬遷到重新裝修過的舊展廳中去。2000年時,因為舊的展廳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問題,因而羅浮宮將《蒙娜麗莎》轉移到了現在的臨時展廳之中。
根據館方的解釋,中斷展覽一天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那天工程人員需要給搬遷後的《蒙娜麗莎》安裝照明設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設定更合理的參觀路徑。為了避免到時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失望,羅浮宮已經通知了全世界將近6000家旅行社,同時在自己的主頁上用10種文字做了說明。
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是羅浮宮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據統計,羅浮宮90%的參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微笑”。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麗莎》紀念品超過33萬件,包括明信片、磁鐵和拼圖。
自1789年羅浮宮成立,《蒙娜麗莎》入住以來,除了幾次意外事件外,館方一直避免中斷此畫的展覽,按照該館一個工作人員的說法,“倫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閣數周,但《蒙娜麗莎》不可以”。甚至這幅名畫的監護人本人都只能在羅浮宮閉館的時候接近此畫,進行研究工作,對此畫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進行的。
《蒙娜麗莎》最後一次在羅浮宮參觀者的視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據專家估計,今後這樣的巡展將不太可能再發生,而升級後的展廳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每小時1500人的遊客流量,因此今年4月4日很可能是很多年內《蒙娜麗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關於蒙娜麗莎的研究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李奧納多,惟有李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文西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羅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並無關係。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像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斯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於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於女性特徵;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么面部麻痹症,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像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餘。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么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像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麼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文西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於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於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並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餘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么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義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羅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羅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後,《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羅浮宮建成後,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崙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崙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崙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羅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羅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複過自己的作品。不過,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岩間聖母》 。既如此,那么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鑑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羅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蒙娜麗莎的手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手。
但是,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羅浮宮的《蒙娜麗莎》注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聖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鬍子和山羊須,並題上L.H.O.O.Q字母;而後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鬍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面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後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污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於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滑鼠,或持飲料,或叼菸捲,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讚嘆其想像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藉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同時,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裡,再神聖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讚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聖而憤慨不已;然而,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讚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同名電影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
蒙娜麗莎
外文片名
Mona Lisa
影片類型
紀錄片 / 劇情
片長
109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色彩
彩色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李纓 Ying Li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 China Movie Channel [中國]
星美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Stellar Megamedia [中國]
NHK [日本]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福建農村,講述了一個被誘拐的女孩秀秀在成為母親後,如何面對誘拐犯養母全家在案發後走向崩潰的情感故事;出演者全為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整個拍攝過程均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一種“現場化學反應”。故事主線圍繞秀秀如何將獄中養母接回家中與癌症奶奶見最後一面的感人過程而展開。

同名劇本

法國作家凡爾納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