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繁華(人教部編版初二語文課文)

夢回繁華(人教部編版初二語文課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夢回繁華》是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由衛東參與錄製。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並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儘量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夢回繁華
  • 創作年代北宋時期
  • 作品出處: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 文學體裁說明文
  • 作者:毛寧 
  • 描述作品清明上河圖
  • 篇數:21課 
  • 朗讀人:衛東 
  • ISRC:CN-M01-17-00028 
  • ISRC:CN-M01-19-00059 
  • 描寫內容:清明上河圖
原文,課文相關,

原文


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局部)
21.夢回繁華
毛寧
北宋時期,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fāng)與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北宋汴(biàn)梁商業繁盛,除(chú)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躍。由此,繪畫的題材範圍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唐代以描繪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便是北宋風俗畫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張擇端主要活動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zú)年不詳,山東東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讀書遊學於汴(biàn)京,徽宗朝/(cháo)進入翰(hàn)林,據張著題跋(bá),後習繪畫,擅長界畫,工/舟車、人物、市街、城郭(guō),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圖》外,還有《西湖爭標圖》相傳為他所畫。據後代文人考訂(dìng),《清明上河圖》可能作於政和至宣和年間,那正是北宋統治者在覆 (fù) 滅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蓋內憂外患的時期,建炎(yán)之後,南渡的北宋遺民懷念故土,在他們眼中,這副圖卷必有其特殊的意義,正是他們回首故土,夢回繁華的寫照。透過此一觀念來審視這副千古名作,我們會發覺那隱藏於繁華背後的心情。
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juàn)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 作品描繪了京城汴(biàn)梁從城郊、汴(biàn)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有慢板、柔板,逐漸進入快板、緊板,轉而進入尾聲,留下無盡的回味。
畫面開卷處描繪的是汴(biàn)京近郊的風光,疏林薄(bó)霧,農舍田疇(chóu),春寒料峭,趕集的鄉人驅趕著往城內送炭的毛驢馱(tuó)隊。在進入大道的岔(chà)道上,是眾多仆(pú)從簇(cù)擁的轎乘(shèng)隊伍,從插滿柳枝的轎頂可知是踏青掃墓歸來的權貴,近處小路上騎驢而行的則是長途跋涉的行旅。樹木新發的枝芽,調節了畫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現出北國早春的氣息,/畫面中段是汴(biàn)河兩岸的繁華情景,汴(biàn)河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國家漕(cáo)運的樞紐(shū niǔ)。巨大的漕(cáo)船,舳(zhú )艫(lú)相接,忙碌的船工從停泊(bó)在河邊的糧船上卸下沉重的糧包,纖(qiàn)夫們拖著船,逆水行駛,一片繁忙景象。汴(biàn)河上有一座規模宏敞(chǎng)的拱橋,其橋無柱,以巨木虛架而成,結構精美,宛如飛虹。橋的兩端緊連著街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一艘準備駛過拱橋的巨大漕(cáo)船的細節描繪,一直為(wéi)人們所稱(chēng)道:船正在放倒桅(wéi)桿準備過橋,船夫們呼喚叫喊,握篙(gāo)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過往行人聚集在橋頭圍觀,而那些趕腳、推車、挑擔的人們卻無暇一顧,這緊張的一幕成為全畫的一個高潮。//後段描寫汴(biàn)梁市區的街道。在高大雄偉的城樓兩側,街道縱橫,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寺觀(guàn)、公廁等一應俱全。各類店鋪經營著羅錦(jǐn)布匹、沉檀(tán)香料、香燭紙馬,另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應有盡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zhǒng),絡繹不絕,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所不備。
清明上河圖》採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動的視點攝取對象,全圖內容龐大,卻繁而不亂,長而不冗(rǒng),段落清晰,結構嚴謹。畫中人物有五百多個,形態各異。採用兼工帶寫的手法,線條遒勁(qiú jìng),筆法靈動,有別於一般的界畫。《清明上河圖》是一副寫實性很強的作品,畫中所繪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biàn)梁的記載基本一致。《東京夢華錄》中所記述的街巷、酒樓、飲食果子,以及“天曉諸(zhū)人入市”“諸(zhū)色雜賣”等,都能在這畫面中找到生動的圖釋。畫中的“孫陽店”、“腳店”等,與《東京夢華錄》中所記得“曹婆婆肉餅”“正店七十二戶······其餘皆謂之腳店”等,無有不符。畫面細節的刻(kâ)畫也十分真實,如橋樑的結構,車馬的樣式,人物的衣冠(guān)服飾,各行各業人員的活動,皆細緻入微。它不是一般熱鬧場面的記錄,而是通過對各階層人物活動的生動描繪,深刻地揭示出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畫中豐富的內容,有著文字無法取代的歷史價值,在藝術表現的同時,也是為12世紀中國城市的生活狀況留下的重要形象資料。

課文相關

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