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體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體態特徵
夜鸚鵡體長23厘米,成鳥色彩斑駁,體羽雜有黃綠色、暗棕色、黑色和黃色的斑點。前頸黃綠色,胸部、側翼、腹部及尾下覆羽明黃色,翼下飛羽有淡黃色的條紋,尾部有暗棕色與黃色組成的條紋。鳥喙灰褐色。虹膜黑色。尾巴較短。
棲息環境
棲息地在乾燥和塵土飛揚的澳大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喜歡生活在內陸乾旱的地方。其他早期報告表明,夜鸚鵡遠離水,實際從未偏離。
生活習性
夜鸚鵡主要是陸生性的,只會在受驚或尋找水源時才會飛到空中。一般在夜間活動,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獨居,是偽裝的能手,但若受到騷擾,會立即飛離地面再逃入樹林中。飛行時保持寂靜。在短距離內降落。在飛行時及在早上會發出叫聲,同類會有所回應。主要吃草的種子,包括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
繁殖方式
該物種的繁殖期尚未知,一般認為是依賴於食物供應的豐厚。它們通常在鬣刺屬(Spinifex)的稃草叢內築巢,巢深25厘米,直徑8厘米,內襯用樹葉和草稈,平均每窩放4~5枚卵,卵大小約25.2 x19.6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的西部和中部。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自1880年代起,就只有少量可靠的觀察報告,於2006年在昆士蘭西南部發現夜鸚鵡的屍體標本。之前於2005年,在西澳州的皮爾巴拉觀察到3隻夜鸚鵡。於1990年在昆士蘭的偏遠地區亦發現了1隻屍體,及於1979年一隊南澳博物館的科學家在南澳州北部見到一群類似的夜鸚鵡。鳥類學家一直在尋找活生生的夜鸚鵡,甚至在斑胸草雀的巢中去尋找夜鸚鵡的羽毛。
專家認為,該物種可能在低密度和小範圍記憶體在,威脅程度和數量已經到失調的程度,剩餘的鸚鵡數量非常小,而且極端波動。繼2005年和2006年的記錄,專家委員會認為,鑒於傳播和繁衍已經難以持續,只保持在一個非常小的數量內,因此,該物種已被瀕危物種。
保護級別
註:夜鸚鵡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