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棲鸚鵡

地棲鸚鵡

地棲鸚鵡(學名:Pezoporus wallicus)僅有二個亞種。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體羽呈黃綠色,有較深色的斑紋。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熱帶的低緯度矮灌木叢。有季節性的地區性遷移。吃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繁殖期介乎9月至1月,會在地上挖坑築巢,藏在樹枝下。分布於澳大利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棲鸚鵡
  • 拉丁學名:Pezoporus wallicus
  • 別稱地鸚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Pezoporus屬
  • :地棲鸚鵡
  • 亞種:2種
  • 命名者及年代:Kerr, 1792
  • 英文名稱 :Ground Parakeet
  • 英文名稱:Ground Parrot
  • 英文名稱:Swamp Parakee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地棲鸚鵡體長30厘米,體重68-83重。主要呈綠色,羽毛上有黑色及黃色斑紋。前額有橙紅色的細紋。頭部、頸背、上背及胸部綠色,羽毛有黑色的羽軸。腹部、大腿及尾巴底都呈綠黃色,亞種西方地棲鸚鵡的腹部及尾巴底是淡黃色及有黑色斑紋。喙呈灰褐色,瞳孔白黃色,腳灰褐色,爪並不怎么彎曲。雛鳥體羽顏色較暗,沒有前額的橙紅色幼紋。尾巴較短,瞳孔褐色。
地棲鸚鵡地棲鸚鵡

棲息環境

分布於澳大利亞熱帶叢林的灌木叢中,棲息在海岸平原、蘆葦草甸及鈕扣草地區,是澳洲特有物種。

生活習性

地棲鸚鵡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是獨居的。它們是偽裝的能手,但若受到騷擾,會立即飛離地面再逃入樹林中。它們會在黎明及黃昏時活動,飛行時保持寂靜。在短距離內降落。在飛行時及在早上會發出叫聲,同類會有所回應。該物種有季節性的地區性遷移。主要吃種子,包括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散布在昆士蘭東南部至澳大利亞西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及一些離岸島嶼,由珀斯北部至傑拉爾頓,及沿南岸東至伊斯瑞利海灣。
地棲鸚鵡分布圖地棲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9月至1月之間,該物種會在地上挖坑築巢,藏在樹枝下。鳥巢以葉子、草莖、蕨類及細枝造成。每次會產3-4枚卵,孵化期為21日。小鳥孵出後,親鳥會每天餵食三次,雛鳥留巢期2至3周。

亞種分化

地棲鸚鵡(2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地棲鸚鵡澳西南亞種
Pezoporus wallicus flaviventris
2.
地棲鸚鵡指名亞種
Pezoporus wallicus wallic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地棲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