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夜讀兵書》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陸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夜讀兵書
孤燈耿霜夕⑴,窮山讀兵書⑵。
平生萬里心⑶,執戈王前驅⑷。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⑸。
成功亦邂逅⑹,逆料政自疏⑺。
陂澤號飢鴻⑻,歲月欺貧儒⑼。
嘆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⑽。
注釋譯文
⑴耿:照明。霜夕:秋夜。
⑵窮山:人跡罕至的深山僻壤。
⑶萬里:是虛數,形容極遠之地,指邊遠的地方。
⑷戈: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的一種長柄兵器,司橫擊,亦可鉤殺;這裡代指兵器。
⑸妻孥(nú):妻子和兒女。
⑹邂逅:偶然遇見。
⑺逆料:預料。政:同“正”。疏:疏闊、迂闊,脫離實際。意謂事前推測不免迂闊疏於事理。
⑼貧儒:作者自稱。
⑽長膚腴(fū yú):永不衰老的意思。膚腴:皮膚豐滿潤澤。
白話譯文
一盞孤燈將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認真閱讀兵書。
平生心愿是奔赴萬裡邊防,手拿武器為保衛祖國戰鬥。
戰死在沙場是志士的本分,恥於廝守在妻子兒女身旁。
能否為國立功這要看機遇,預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鴻遍野人民正啼飢號寒,歲月蹉跎使貧儒深感心憂。
可嘆鏡中的容顏日漸衰老,怎銹永葆豐滿潤澤的肌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秋天,當時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淪陷 於敵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權置失地於不顧,退讓苟安,不圖恢復。詩人自幼即喜讀兵書,練武習劍,有匡濟天下、恢復失地之願,但他參加禮部考試時,卻因其抗金主張與當朝者相左而被權臣秦檜黜免,只得返回家鄉山陰,寓居雲門山草堂,他的仕途進取之心卻受到無情摧折,目睹時艱,又身陷厄運,深感實現驅逐敵人、解救百姓苦難的理想之艱難。心情激憤難平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一個孤燈照耀的秋夜裡,詩人獨自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裡閱讀研習兵書。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盞寒燈,孤寂清冷,但詩人的報國之志卻沒有絲毫消歇。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一生都抱有立功於千萬里之外的雄心壯志。“萬里”是虛數,形容極遠之地,這裡指邊遠的地方。手執鋒利的兵器,為君王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這是何等威猛雄壯。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是仁人志士應有之義,如果只想著廝守在妻子兒女身邊,盡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報國之志,失去誓死殺敵的氣概,則是萬分可恥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這裡詩歌的格調由高昂轉為低沉。
“陂澤號飢鴻,歲月欺貧儒”,詩人一己的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但他仍胸懷天下蒼生。
“嘆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詩人痛惜之餘,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為之深深嘆息。
這首五言古體詩是詩人早期的一首愛國詩篇,即事而言懷,自述研讀兵書的心境和情懷,是一位不得志的愛國志士的自我寫照。全詩蘊含著熾熱而深摯的感情,同時能把一己之情和廣大人民的悲慘境況聯繫起來,使得詩篇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詩的開篇描繪讀兵書的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孤寂的氛圍,接下來發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廝殺疆場、報效祖國,其次感嘆人民的悲慘境遇和自己壯志未酬,最後喟嘆歲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實現、完成理想和事業。詩中情景相互襯托,身處蕭瑟之境,而心在萬里之外的沙場上;流離失所的民眾的哀號又把詩人拉回現實的情境中,通過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對比,讀者可以真切體會到詩人壯志難酬的心情。詩人的豪情壯志在現實中不免遭受拘迫,於是時而會生髮出一種“駿馬寶刀俱一夢”的失落之感。這種失落的情懷在詩中又主要表現為悲壯之情。
名家點評
元代詩評家方回認為:“陸游特別善於創作‘悲壯’的作品,但‘無一語不天成’《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這首五言古體詩就有‘天成’的特點,雖然整體結構嚴正,但其間流動的是鬱郁勃發的情感,自然成文。詩人學養深厚,胸中貯藏有萬卷書,同時又有一腔浩然之氣,面對古往今來之事,詩情自然流淌,不需要苦心雕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