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巴陵》是南北朝朱超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首描寫行舟夜泊時遊客所見荒寒之景地短詩。巴陵是長江沿岸的一個地方,兩岸山勢陡峭,水流湍急,附近荒涼孤幽。這首詩攝取夜泊巴陵所見得荒村淒涼、蕭條、淡泊得景象,通過幾組意象營造一種空朦幽深得韻味具有山水畫的視覺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夜泊巴陵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朱超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月夜三江靜①,雲霧四邊收②。
淤泥不通挽③,寒浦劣容舟④。
迴風折長草,輕冰斷細流⑤。
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
注釋
①三江:指長江、澧江、湘江。元和郡縣誌》中記載,“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
②“雲霧”句:四下里沒有一絲雲霧。
③“淤泥”句:淤泥阻塞河道已不通航了。挽:挽牽,此處代指挽引之船。
④“寒浦”句:寒冷的渡口僅能容納小舟,指航運冷落的情況。劣:僅僅。
⑤“輕冰”句:指河流結冰,阻斷了細細的水流。
作品賞析
此詩通篇寫景,發端兩句,揭出月夜泊舟的大環境。三江靜寂,雲霧盡收,已足以給人一片空明無依的感覺;而用“三江”、“四邊”,更觸到巴陵景象的特徵,無端生出一派闊大與蒼茫來。第三句以下,轉入對夜泊所見的種種物象的細微描寫,深得“闊大者半必細”的寫景三味;寫法尚在惡由近至遠,漸次盪開,以景作結,含有不盡之意。
詩人夜泊巴陵,舟傍寒浦,因而下筆從身邊的河港寫起。淤泥,是說河道已被淤泥阻塞。挽,本指牽引,此處代稱挽引之船。劣,僅也。不通挽,即不通航,與下句“劣容舟”意稍近。“寒浦劣容舟”五字,承“淤泥不通挽”拓展,將眼下巴陵航運冷落、舟楫不通、景況淒涼的情形表現得逼真動人。語句之間,透出作者一世孤寂悽苦的情緒。
“迴風折長草,輕冰斷細流。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四句,從眼前景物盪開,將視野引向更為荒寒破落的曠野,以景結情,耐人尋味。迴風,即旋風。長草,形容岸葦茂密、衰草連天。一個“折”字,造成畫面的動感以及衰颯的的意象,用字不俗。“輕冰斷細流”是實寫,又點明夜泊的時令,同時還對"寒浦"一句的呼應,很能加深夜泊寒涼的苦楚感。“古村”二句,乃全詩結語。古村列樹,隱含著前人故國喬木之典。用一“空”字,即有叢樹自有離散之意。戍樓,是軍營中供瞭望、報警的望樓。“荒戍久無樓”,是說戍所荒涼,望樓久頹,喻意鄉土殘破,防衛蕩然。這結句雖然純然寫景,卻自有一種複雜深隱的感情溢於文外,讓人去窺探作者的詩心。如果聯繫詩題,細心的讀者或許會問,作者在這首詩中,究竟潛藏著一酷宙頸種什麼樣的情感?
在歷史上,朱超是個小人物,始末未詳。《隋書.經籍志》說他為“梁中書舍人”,曾有集一卷。從他留存的詩看來,他淚謎寒詢應該是隋末時人,很可能追隨過梁元帝蕭繹。元帝曾有《赴荊州泊三江口》詩,全詩春情浩蕩,色調明麗,有“柳條恆拂岸,花氣盡薰舟。叢林多故社,單戍有危樓。”之類的描寫,可見元帝筆下的凝戒肯巴陵尚未遭到戰爭的破壞。
公元堡墓埋548年侯景之亂後,巴陵在兩年前遭受侯景與陸納的叛軍洗劫。朱超的這首詩所描寫的情景,和元帝時候的巴陵相比較,可以說是面目全非。據“古村空列樹,荒戍久無樓”二句,或可作這樣的推想:在梁元帝數年後的一個寒夜,詩人泊舟巴陵,目睹江山殘破,驀然憶及故主昔日泊舟舊地時所作的刻畫,不由心潮起伏、悲苦難持,於是寫下眼前巴陵的種種荒寒景象。若此,這首詩就超出了一般行旅詩的界限,在直筆摹景的背後,有十分深長的亡國之思。因為巴陵按說是最容易激發詩人靈感的去處。洞庭、君山......煙波浩淼的氣象以及充滿奇情異彩的傳說,總引得文人墨客搦筆摹狀,一展才情。可朱超有意避開這一切,將筆觸轉向巴陵的郊原腿危諒承曠野,寫下一首荒寒孤苦的巴陵別調,寄託他歷經戰爭慘劇和飽受亡國苦痛的人生感受。於是,把置八百里洞庭於不顧尋殃,遣種種淒清、荒寒、殘破、蕭條的物象於筆端,從月夜三江徐徐寫起,至荒戍無樓戛然而止,把詩作寫得滿目悽然、觸處悲愴。雖然朱超始終沒有明了地傾吐促再鍵個人的情感,但細心的讀者該明白,這些造作的背後,潛藏的是一顆創痛巨深的詩心!
作者簡介
朱超(生卒年不詳)仕梁為中書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詩十餘首。
作者簡介
朱超(生卒年不詳)仕梁為中書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詩十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