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分布,深度,特徵,生活習性,經濟利用,品種簡介,飼養方法,食用,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琉球群島、中國沿海、台灣、菲律賓、印尼、紐幾內亞、澳洲北部、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等海域。
深度
水深5~40米。
特徵
本魚吻略尖突,體型甚高,略呈正方形,其最顯著特徵乃身體上有塊極大的銀色區域,它起自背鰭基底中央,分別向喉部及尾柄處擴展而尾柄及尾鰭亦為銀色;此外其他部位均為鮮黃色,背鰭和臀鰭亦為黃色;有些個體的頭部顏色較深呈棕色。背鰭硬棘8枚、軟條23~26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21枚。體長可達18厘米。
生活習性
經濟利用
屬於高價值觀賞魚,不供食用。
編號: | 7652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鱸形目 |
中文科名: | 蝴蝶魚科 |
拉丁科名: | Chaetodontidae |
中文亞科: | 蝴蝶魚亞科 |
拉丁亞科: | Chaetodontinae |
中文屬名: | 霞蝶魚屬 |
拉丁屬名: | Hemitaurichthys |
拉丁種名: | polylepis |
定名人: | (Bleeker) |
年代: | 1857 |
中文名: | 多鱗霞蝶魚 |
ogenus: | Chaetodon |
原始文獻: | Acta Sco. Sci. Indo-Neerl. v.2:54 |
模式產地: | Amboina |
俗名: | 銀斑蝶魚 |
國內分布: | 台灣 |
資料來源: | 台灣魚類志:404. |
品種簡介
霞蝶魚屬的種類並不多,目前記錄的有三個品種,全部分布在太平洋到印度洋地區,最常見的是我國台灣海峽地區盛產的一個品種。它們身上的圖案由黃和白的色塊組成,也是本屬匯總最美麗的品種。
飼養方法
從分類上霞蝶和關刀類很接近,因而並不難飼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單純飼養一條,則很難適應新環境。它們是群居動物,需要彼此的安慰才能消除緊迫。雖然剛到水族箱時,霞蝶會十分膽怯,但適應環境後則變的十分活躍。至少要給這種能長到450px的魚400L水的生活空間,當然越大越好。豐年蝦和蝦肉都是很好的餌料,如果你飼養一群,它們搶食的速度會很快,但若單獨飼養一條則十分羞澀。
食用
雖然東南亞地區沿海每年都能捕獲很多霞蝶,但被成功運輸到零售地點的並不多。一般我們可以從菲律賓進口到250px以下的幼體,而我國南海捕撈的多半為完全成熟的個體。很多地區將這種魚作為次經濟魚類,在我國廣西、廣東,它們時常廉價地出現在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