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部民歌(磽磧多聲部民歌)

多聲部民歌(磽磧多聲部民歌)

多聲部民歌(磽磧多聲部民歌),四川省雅安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聲部民歌(磽磧多聲部民歌)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四川省雅安市
文化特徵,社會影響,傳承保護,

文化特徵

根據演唱場合可將磽磧多聲部民歌分為四種。一是“抬菩薩”儀式多聲部合唱。磽磧傳統宗教活動“抬菩薩”(轉經會)在正月十七舉行,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屆時四人用轎將彌勒像抬出經堂,數以千計的藏胞尾隨轎後,一路不停地歌唱,在此過程中聲部不斷疊加,逐漸形成龐大的二聲部、三聲部甚至多聲部演唱,氣勢磅礴,場面壯觀。“抬菩薩”多聲部合唱均為散板,各聲部在同一基調上先後出現,自由即興發揮,但偶爾也會出現統一的節奏和“卡農”式的進行。二是佛教道場多聲部合唱。磽磧藏民辦喪事都要請喇嘛做道場超度亡靈,儀式舉行時應邀或聞訊趕來的客人聚集在一個較大的房間裡席地而坐,少則幾十人多則百餘人,由喇嘛領唱經書,眾人伴唱,形成一唱眾和的混聲合唱,其肅穆莊嚴的氣氛和渾厚深沉的吟唱具有極強的情緒感染力。三是“打麥子”多聲部合唱。收穫時節,藏民們在動作協調一致的打麥子的勞動中,歌聲、號子聲交織在一起,氣氛十分熱烈。而在旁掃地的婦女也不時加入進來和唱,由此形成“打麥子”的多聲部合唱。合唱中男女兩部調性疊置,聲部關係較為簡單。四是鍋莊中的多聲部合唱。鍋莊在磽磧極為盛行,曲調主要是同聲部進行,但引子及開始部分也會有少量多聲部音樂。

社會影響

磽磧多聲部民歌已經成為當地藏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把自己的信仰、渴望及喜怒哀樂都融進了神秘而絕俗的樂聲和古樸的舞蹈之中。磽磧多聲部民歌為藏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項目保護單位寶興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